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十八年的坚守
——一个护林员的故事
    董关仓打水做饭

    简陋的住宿环境

    董关仓(左)和同事孙林贵在巡山田艺摄

    守护青山是护林员的责任田艺摄

  本报记者罗锐
  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护林员们与秦岭做伴,守护绿色。他们从毛头小伙变得两鬓斑白,但始终初心不改,用双脚丈量巡护着山林的安全,巍巍秦岭也见证着他们的付出和努力。
  日前,宝鸡日报“走进巍巍秦岭,感受中华祖脉”采访团来到宝鸡高新区潘家湾林场西华管护站,聆听了护林员董关仓的故事。
  记者在管护站见到董关仓时,已经是下午5时,此时他刚刚结束了一天的护林工作。董关仓今年48岁,2002年从部队转业成为一名护林员,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18个年头。他个头中等、身材健硕,不善言辞,给人一种踏实能干的印象。
  “不好意思,我肚子有些饥,先做口饭吃。”董关仓给记者解释说,他徒步巡山要走近20公里,中午就吃了些干馍,等回来才能吃口热乎饭。因为巡山耗费体力大,每次回到站上,他已经是饥肠辘辘。
  说着话,董关仓两手各拎着一个大桶,到离灶房不远的溪流中打水。今年夏天雨水较多,董关仓刚打的水带有黄色泥沙,比较混浊,需要慢慢沉淀才能用。大概过了半个小时,桶里的水逐渐清澈,董关仓便开始烧水、煮面。“我们这里地处大山深处,由于气候潮湿、电压不稳,水怎么烧都很难冒泡,面不好煮透,我只能半生半熟地吃到肚子里充饥。”董关仓说,在大山里待了这么多年,他早已习惯了这一切。过了快20分钟,面条煮得能吃了,他很快就将一大碗面吃了个精光。
  晚饭吃毕,记者随董关仓来到宿舍,刚一进门,夹杂着潮湿和霉味的空气就扑鼻而来。环视四周的墙壁,有的已经长了绿毛,有的墙皮脱落。董关仓睡的是水泥炕,炕的基座从地面往上受潮发黑,都快占到炕高度的一半。记者随手翻开炕上的褥子,只见因潮气太重,褥子上布满了绿色的斑点。董关仓说,他和同事常年在这种环境下住宿,都不同程度患有风湿病,每到阴雨或风雪天来临时,他们身上的疼痛比天气预报还要来得早。
  董关仓每天早晨6点半准时起床,吃完早饭后,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排查火灾隐患,还要防治森林病虫害,一旦发现有人乱捕乱猎、乱砍滥伐、乱挖乱采等破坏自然生态行为,就要及时制止。“巡护工作一年大概会穿坏5双胶鞋,从业18年,我差不多穿坏了90多双鞋,脚被扎破的次数更是数不清了。”董关仓说,他对林区早已有了深厚的感情,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每天走在山里都不会觉得腻,相反,一天不在山里走就会感觉不自在。
  董关仓成为护林员那年,儿子刚两岁,如今已经是个大学生了。“别人家的爸爸经常陪着孩子学习、旅游,你连一次家长会都没给我开过。”董关仓清楚地记得儿子对他说的话。“你在巡山,给你打手机经常不是关机就是不在服务区,我只能打你单位座机后,通过你与同事之间拿对讲机相互转告接听,这个家要有个啥事,一点都指望不上你。”董关仓爱人常常念叨。深夜里,每每想起妻儿,身在管护站的董关仓总感觉自己亏欠家人太多。聚少离多,已经成了董关仓一家的常态,家人也深知护林工作责任重大,虽说嘴上抱怨,但依然支持他的工作。
  董关仓通常工作5天休息2天,可在森林防火戒严期内(每年10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常常没有确定的时间回家。董关仓家在陈仓区虢镇,虽说离工作地不远,但是在森林防火戒严期内遇到干旱无雨的时候,有时候一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今年3月的一天,得知丈夫要回家,妻子和儿子精心准备了一桌饭菜,好不容易等董关仓回来了,可他刚吃完饭就要出门。妻子问他:“难得回来一趟,你出去干啥?”“回去护林!”董关仓说,担心林场有事,他得回去看看。妻子嘴里说着板凳还没坐热呢,又往单位走,但转身又帮丈夫去准备换洗的衣服了。
  “冬季和春季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为保护森林,护林员随时要提高警惕,看到哪里冒烟,必须第一时间赶去看个究竟。”董关仓回忆,2013年冬季的一个傍晚,同事发现山林里有一处冒烟,他通过对讲机确定位置后,不到20分钟就到达现场,发现火势较大,他们立即向上级汇报,经过公安、社会救助等力量的增援,大家齐心协力于次日清晨将山火扑灭。18年来,董关仓冒着生命危险参与了10余场火情的扑救。在西华管护站,像董关仓这样的护林员共有4名,他们默默坚守,用初心和使命守护着11.2万余亩的美丽青山。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