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县蔡家坡镇胡新村稻蟹共生的稻田 乐不思蜀后主刘禅的“安乐窝”
说起“安乐”的由来,有个人不得不提,那便是蜀国后主刘禅。
据说,当年刘禅被俘投降后,被封到如今岐山县蔡家坡镇安乐社区所在地。一些蜀国遗臣一心复国,危及魏国统治。为了探清这位蜀国后主的心思,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奉命前去探望刘禅。
宴席上,司马昭故意让人演奏蜀国音乐,正在酒酣之际,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念蜀国?没想到,刘禅不仅没有感到受辱,还笑着说:“此间乐,不思蜀。”丝毫看不出国破家亡的伤感。司马昭回复魏国国主,转达了刘禅这句话。而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在这里长期定居,此地也因此得名“安乐”。
在安乐社区,有一个地方叫“首家院”,相传是当年刘禅的行宫所在地。“这里原本居住的都是首姓人家,这几年逐渐分散居住了。”当地一位知情的居民告诉记者,小时候常听长辈们说,“首家院”就是“阿斗宫”,是后主刘禅的行宫。
那么,这一说法能否得到印证呢?“现在,这里已经没有任何遗址了。”这位居民告诉记者,由于首家院靠近河边,位于古河床上,加之石头河多次改道,就算有遗址也早已被冲刷走了。
虽然如此,但对首家院就是“阿斗宫”的说法,当地一些群众仍深信不疑,加之当地有“刘家花园”“安乐公墓”“川主庙”等遗迹,大家便坚信,这里就是当年“安乐公”刘禅的封地所在。
川人会聚风情独特的“移民乡”
安乐社区位于秦岭脚下的斜峪关口——三国时期,蜀军北伐所经褒(河)斜(峪关)道的最北端。
驱车前行,有一条乡村公路从310国道分出,蜿蜒向南,通向斜峪关,这条公路便是华斜路。上了华斜路,就能感受到此处的风光与关中其他地方不同,一块块插满稻秧的水田泛着波光。
“秦岭和石头河造就了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而特殊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这里特殊的人文风情。”胡新村是安乐社区最大的水稻种植地,村党支部书记王锁文告诉记者,这里不仅产小麦、玉米等北方作物,更兼产稻谷、虾蟹,所以,安乐被称为宝鸡的“小江南”。
处于旱作农业区的安乐,为何能出产稻米?这里的稻种和种植技术最早从何而来?最早的定居者又是来自哪里?
“我们祖祖辈辈种植水稻,迄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追根溯源,这稻种和种植技术应该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带来的。”王锁文说。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北伐时,曾率十万雄师出斜谷,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在渭水北岸筑营,不与蜀军作战。他知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但诸葛亮也早有对策,在渭水分兵屯田,做足了打持久战的准备。王锁文分析道,安乐就在五丈原以东,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当年蜀军来到安乐,看到这里的水流、土壤等自然环境与蜀地相近,便把带来的稻种播撒于此,当地种植稻谷的传统由此形成。而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蜀军残余和刘禅带来的川地臣民便定居于此,成为这里的原住民。
海纳百川八方来客的“理想地”
好地方总能吸引向往美好生活的人。据当地人介绍,仅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安乐就陆续接纳了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河南、广西、广东、福建、山东、山西、甘肃等地的移民。如今,安乐社区数万人口中,有200多个姓氏,足见其人口构成的复杂程度。
操着南腔北调却又交流无碍,这就是安乐,一个开放胸怀海纳百川的地方。经过一代代人和睦相处,如今,问起村民是“哪里人”时,他们会笑着说:“咱都是安乐人嘛!”
正如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市著名作家赵韬所言:“回想小时候,在安乐老家的田间地头,听见有人一边插秧,一边唱起山野小调,觉得这不仅是一幅如诗如歌的美景,更是一方海纳百川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