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卉
2020年6月28日中午,被高原强烈的日光晒得黝黑的扶小风,来到了玛曲曲果,在一泓从地下涌出的清泉前,他看到了高耸着的“黄河源”石碑,以及一块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留下的“国家地理标志”,不禁长跪而泣。虽然是第一次到达母亲河的源头,可眼前的情景却又那么熟悉!几年来,一想到黄河源,扶小风的心里就翻滚起阵阵波涛——这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这是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到达的地方,这是无论什么时刻只要提起就让他充满力量的地方。眼前的这股涓涓细流是如此清澈,就像他夺眶而出的热泪,就像他心底纯净明亮的样子。一股股热浪不断从他心底涌起:这泓清泉一路号召起万千条溪流,共同汇聚成滔滔大河,经九省区奔腾入海,不仅养育了亿万炎黄子孙,也书写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史。
再大的背包,也装不尽的浓浓情谊
2019年6月28日从黄河入海口出发时,扶小风已做好了万全准备,两年多筹备期的体力训练,让他对计划中的每天徒步30公里左右的路程信心满满。出发时背负的75升背包里,共装了13类50多种物件,他把能想到的必需品几乎都浓缩进了这个双肩包中,除了帐篷、睡垫、衣物、药品包、水袋、炊具外,还有两部手机、两部充电宝、一部太阳能电板、相机,以及一面崭新的国旗……满负荷的“百宝包”装载着前方未知路程的必需和补给保障,同时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那是他对母亲河的敬意和约定。
“从今天起,俯身大地,匍匐前行,在路上寻找隐秘的中国。感恩时光,感恩一切。”出发之初,扶小风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这样的话鼓励自己,没想到,一上路他就被生活在黄河两岸纯朴善良的人们感动了。他去村口问路,好心的大叔赶忙切开了大西瓜,还摘了自家树上的杏,让他路上吃、解渴。他途经一个村子,还没走出多远,就被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骑着电动三轮车给追上了,老奶奶硬塞给他两根黄瓜,还说自己正好要去前面地里看看,可以顺道带他一段。扶小风当然明白,老奶奶是为了往前带带他,才说她家的地在黄河滩。
食物补给一直是扶小风路途中要解决的最大问题。越往上游,村庄越稀少,商店更少,每遇到小卖部,他都要买很多东西,负重常在50斤以上。再加上不间断的长途跋涉,扶小风也发生了不小变化,出发时,他的体重是158斤,到达黄河源头时体重已不足130斤,减掉的30斤体重,都变成了洒在曲折的黄河两岸的一滴滴汗水。
再厚的笔记本,也记不完的难忘经历
进入山西境内还是去年拖着夏天尾巴的9月初,扶小风身着一身轻便的夏装;等到11月出山西时,他已换上了厚厚的冬装,谁知这套冬装一穿就是八个月。在路上的每一天都是新鲜而未知的,不知道每天会遇到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路况,只有晚上安顿好落脚地的时候,他才能长嘘一口气,开始他每天的另一项功课——记录当天见闻。背包里的两个300页的笔记本,已陆续完成使命,上面密密麻麻地挤满40万字的“流水账”。
一行行清秀的字迹写下一年来最真实、最有温度的经历。在日记中,他记下了最便宜一次理发是在山东平阴的一个村里,理发花了5块,可吃了人家半个西瓜。他记下了住一晚只花10块钱的那个旅店名字。他还记下了在穿越晋陕大峡谷的那段时间,一直无法洗澡,身上起了虱子后的奇痒难忍。而此后在牧区,从玛曲县到达日县城,他更是创下了一个多月不洗澡的纪录,不仅是因为没有条件洗澡,也是为了避免高原反应和感冒,所以只能用湿巾擦擦脸。
记录无数故事的日记本里,除了感动、惊喜、意外,还藏着对家人只字未提的危险遭遇。那天扶小风从马头关出发,不料雨后黄河涨水,路被淹没。他在河边等了三个小时,仍无法过河。看着天色越来越晚,他只能冒险一拼,脱衣涉水过河,齐腰的河水冰冷刺骨。过河后的扶小风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后怕不已。在什川镇往兰州走的山路上,塌方较多,扶小风只能把包扔到对岸,然后攀岩而过,当时稍有不慎,就会坠崖,后果不堪设想。更倒霉的是,那天的气温极低,过山谷时芦苇荡的积水已经结冰,他双脚踩进冰窟窿,慢慢蹚着走了很久,才看到一队羊群沿着河谷上游穿过,他跟着羊群足迹才安全过了山谷。
在人迹罕至之处,扶小风要一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飞沙走石,进入黄河上游果洛牧区后,他几乎每天都能遭遇冰雹和大雨,看天观云躲雨成了他那段时间练就的新技能。在甘南牧区,数次被藏獒追赶,好心的藏族大哥教会他打狗的方法。他在笔记中写下这样的话:从开始出发时的担心,到现在坦然面对,因为路上有太多好心人帮助,尤其是进入藏区以后,感觉与神秘的牧区牧民交流顺畅后,才发现其实只要人与人之间有了信任,就会产生友谊。
再高级的数据卡,也装不下的大河秘密
漫长的岁月里,黄河不仅灌溉着农田,还用丰富的物产养育着两岸的人民。扶小风隔三岔五就会拍下各地的特色美食放到微博中展示,网友们隔着屏幕,忍受着美味的诱惑,在评论区留下一串串羡慕的表情。其实,出发时,扶小风的大背包中是装了单反相机和长焦镜头的,后来为了减轻负重,他才不得不把这些大物件换成了一部轻巧些的微单相机。这部微单和两部手机承担起了他溯源而上徒步黄河的拍摄任务,5万多张照片和大量视频撑起了他此行收获的“半壁江山”。
每到一处,扶小风不光要到邮局盖邮戳纪念章,还会用镜头记录下生动而详尽的美景:晚霞照耀下的晋陕大峡谷如诗如画,达日县的高原云彩触手可及,开在河道湿地的花海一望无际,上演速度与激情的草原赛马会……有河流才有人类,有人类才有文化与历史,每一处留恋都是母亲河给予人们的礼物。一路的风景也成为一处处地理坐标,见证着他的行迹:山东省东营垦利区、东明县焦园乡,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郑州桃花峪“黄河中下游分界点”、三门峡市渑池县,山西省垣曲县解峪乡、河津市师家滩,陕西省延安宜川县壶口镇,山西省老牛湾,内蒙古清水河县、托克托县河口村“黄河上中游分界点”、内蒙古阿拉善乌斯太镇,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中卫市沙坡头区,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兰州市中山桥……
黄河两岸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鲜为人知的各种故事。“我独自跋涉,不仅是为了那些鬼斧神工的景色,更是为了发现黄河两岸的‘隐秘中国’。”为了这个简单而又宏大的心愿,扶小风一路跋涉,耳闻目睹那些与黄河有关的铁牛、牌坊、老宅、古楼、古镇的传奇故事,体会其中凝聚着的一代代工匠智慧。一座座古老的建筑犹如一首首激越的赞歌,从古老的母亲河两岸唱响,回荡在深邃的时空之中。从古至今的水利工程,彰显着黄河两岸的人们对大河的敬畏。凄凉的古堡见证着战争,也让现代的人们深知和平的意义。还有那些远去的古渡、关隘、古道,虽然已成为过往,但仍是厚重的大河之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每一位走在母亲河两岸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扶小风出发前曾说:“只有一个人,才能把心沉在泥土里,去抚摸大地,去感受河流,慢慢地走,哪怕走到天荒地老。”如今,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扶小风完成了考察之旅,他也会从文学的角度,不辱使命地完成一本真实反映黄河两岸历史变迁的人文地理著作!(摄影:黄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