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麻雪
6月28日下午,在岐山经过近一个月的拍摄,电影《寻根周原》终于杀青了!这部电影满满都是发源于岐山的周代历史文化元素,经过后期制作,预计将于明年三、四月在院线和中央六套上演。
著名导演、演员王劲松以零片酬接拍这部电影,他坦言:“愿意做一名宣传传统文化的志愿者。”这部电影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是什么吸引了影视行业名人来到岐山“寻根周原”呢?
一个箱子、一个挎包的信与义
《寻根周原》由岐山县政府、陕西聚力春天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陕西关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电影出品人为韩见、制片人为施奎刚。剧中的故事以两个亲兄弟的人生故事为主线,展开了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寻根之旅,讲述了传统文化塑造下的中华儿女对道德的坚定与传承。
28日下午,记者在探班剧组时,看到饰演青年丁尚仁的演员手里总是拿着一个老式的箱子。询问后得知,这个箱子是非常重要的道具,故事是这样的:
抗战爆发后,西安城的刘掌柜给来自周原的丁尚仁一个箱子,箱子里是他的全部家当,他信任丁尚仁,所以交给丁尚仁带回周原保管。后来,秉持信用的丁尚仁想尽办法、历尽艰难,终于把箱子还给刘掌柜。
还有一个挎包,同样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关于“义”的故事。周原人丁尚义为了给女儿凑齐学费在街道卖菜,一名部队炊事员得知丁尚义有困难后,故意在丁尚义的菜摊上丢落一个装有15块钱的黄挎包,丁尚义寻找不到失主,就暂时用这笔钱给女儿交了学费。后来,丁尚义多次打探寻找丢黄挎包的人,得知实情后他为这个部队捐款捐物,成为一名拥军模范。
周文化学者、编剧傅乃璋介绍,这是一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片,在现代叙事的过程中,还采用时代穿越形式,通过“凤鸣岐山”“断发文身”“握发吐哺”“甘棠遗爱”四个故事,展示周文化魅力。
中国作协会员、编剧范文谈道:“《寻根周原》分为四个时期:现代、上世纪70年代、抗战时期、西周时期。虽然有四个时期,但不会给人紊乱的感觉。因为四个时期的故事所展现的文化内核、文化价值是高度统一的。故事中的真诚、互信最能打动人心,而打动人心的东西很容易连接,相信每个人看后会联想到自己。”
演职人员感慨周原的好民风
饰演青年丁尚仁的演员名叫赵泽栋,正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他告诉记者:“我是第一次来岐山,但是,这里提倡仁、义、礼、智、信的淳厚民风,和我所饰演的角色完美融合。我饰演的丁尚仁是剧中所说的周原人,也就是现实中的岐山人,我在这里真正感受到了崇礼尚德的民风。”
“岐山,不愧是礼仪的教化之地!”执行制片人李丁感慨,他还说道:“我们拍摄期间,在周文化景区、周公庙、箭括岭、周太王陵、刘家塬召公甘棠遗址、周三王庙等地取景拍摄,无论是当地的工作人员还是普通百姓,以及参加演出的群众演员,他们都对我们这些外地来的演职人员非常和气、热情,礼仪周到。”
在南郭村,剧情拍摄需要老式房子,听说是拍周文化有关的电影,一对老夫妻免费为剧组提供了自家的房子;还有当地的群众,为剧组送来特色岐山小吃,与剧组人热情地谝起岐山的传说故事和民俗……
这让剧组不少人员感叹:“这是在其他地方拍摄时没有遇见到的!”
填补影视行业的一个主题空白
《寻根周原》的导演兼主演王劲松,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参演《赵氏孤儿》《天下第二》等作品。
王劲松是影视行业中的名人,他此次以零片酬接下这部电影,谈及原因,他说道:“目前,还没有完全展示西周历史文化的影视剧,所以,这部电影的拍摄填补了行业内的一个空白。我本人是传统文化爱好者、弘扬者,对发源于岐山的周文化、《诗经》文化十分敬仰,拍这部电影,我是当作一次非常珍贵的实践机会,想以身作则,以低成本做一个大制作、大主题的电影,以此做一名宣传传统文化的志愿者。”
“这部电影的主线是‘寻根’。根,在哪里呢?剧情里是在周原。寻找的根,也不仅是西周时期的文化之根,更是中华文明之根。周代的文明火种传遍了中华大地,才有了我们今天中华文明的高度。”王劲松进一步谈道。
记者探班时,恰逢《寻根周原》的杀青仪式,演职人员共同期待《寻根周原》叫好又叫座。
仪式结束后,下了一天的小雨终于停了,夏日灿烂的阳光洒下来,北望岐山的地理文化标志——箭括岭,气势宏阔;南望渭水,如一条粼粼水带逶迤而去,不禁让人联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期待这部满载岐山周文化、《诗经》文化的电影,尽快与观众见面。所谓“凤鸣岐山”,就让那清越的“凤鸣声”,通过影视传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