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凳子不坐蹲起来
杨舟平
  陕西八大怪之一“凳子不坐蹲起来”,别说外省人,就连我这个正宗“老陕”也有些疑惑,在别人看来很遭罪的事情,老陕却很享受。我的老陕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一口地道的关中西府话、“一天不吃面等于没吃饭”等等。“凳子不坐蹲起来”这一景象,的确在老一辈陕西人中普遍存在,尤其在陕西关中农村更是司空见惯。年少时,在我们村就经常见,当然,多为有点年纪的男人,大约四十岁以上居多,有蹲在凳子上吃饭的、吸旱烟的、喝水喝茶的、听秦腔戏的;没有凳子时有蹲在门前石头上的、蹲在碌碡上的、蹲在石碾子上的,或吃饭或神吹胡侃,反正坐着的很少、蹲起来的很多,人一多就形成一大景象、风俗,成为老陕特有的符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文化。司马迁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流行,古时没有互联网,流行半径不大,大概以百里为限。“俗”指的是习惯,“风”流行一段时间以后,等它慢慢成“俗”了,成为一批人的习惯了,它就逐渐被保存下来,这就形成了“风俗”或者说“习俗”。
  老陕的这种“凳子不坐蹲起来”的习俗,远远比正襟危坐随意得多,也自在得多,当然蹲久了,血流不畅,这时候你再站起来,活动一下筋骨,立马精神大振。所以老关中的男人们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下棋,成为一道景观。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的高中生活,当时学校条件差,上高一高二时学校根本没有饭堂,男孩都三五成群地蹲在灶房附近的地上吃饭,女生不好意思蹲就站在地上吃饭;后来有饭堂了,但没配置桌椅,男生们依然蹲在地上吃饭,那时包括我在内并没觉得蹲着有什么不舒服,反而感觉蹲着比坐着更舒服。
  这又促使我对“凳子不坐蹲起来”这一“怪”来个一探究竟。
  秦人的祖先是马背上的民族,早先住帐篷,喜欢席地而坐,再后来住厦房、睡土炕,吃饭、闲聊、待客,也喜欢利用大炕的空间,在炕上放置一炕桌,大家围炕桌而坐,省地儿还显得其乐融融,“席”炕而坐,老关中人叫“盘盘脚坐”,需要有坐的功夫。时间一长,“盘盘脚坐”太束缚,既不随意也感觉腿麻不爽,喜欢自由的老秦人索性在炕上蹲起来,叫圪蹴。圪蹴舒坦自然,可不停变换姿势,久而久之,一代人学着一代人的样子,就形成习惯了。我小时候到亲戚家做客,大人就教我规矩“盘盘脚坐”,但我那时人小腿硬,又没练过童子功,学着“盘盘脚坐”,一坐居然坐不稳,很滑稽地倒在了炕上,惹得大家一阵笑。后来长大一点,当小客人时围炕桌吃饭,往往在炕上坐不了几分钟就又蹲起来了,一是不自在,二是吃饭时饭桌高,我个子矮,坐着夹菜够不着,还是感觉蹲起来放松自由。这种“盘盘脚坐”流行于老关中民间。
  老关中人还有一种坐姿叫跪坐,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关中人喜欢的蹲就是从古人的“跪”演变而来,古人的“坐”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腿上。
  《史记》中记载荆轲刺秦王,秦王就是席地而坐才无法拔剑,慌忙逃避中又来不及拔剑,只好绕柱子与荆轲周旋。东晋时有个“身无长物”的典故,说的也是席地而坐的“跪坐”式风俗,此风俗的流行主要在官方等正式场合,显得庄重而有礼貌。而民间还是喜欢“盘盘脚坐”式,由“坐”变为“蹲”这个转变应在晋朝以后,虽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上,变成了蹲姿。历史上的关中雨水丰沛、黄土泥泞、草多树少、木材稀少,只有有钱人家才有坐具如凳子等,大多数老百姓家就没有诸如凳子一类的木材坐具,再加上关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除了站着,蹲姿是进入行进、作战状态的最高效体态,所以逐渐就沿袭成了“蹲起来”,以至于后来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家家几乎有凳子了,但习惯成自然,积习难改,“凳子不坐蹲起来”就不足为奇、不难理解了。
  “蹲景”成为关中地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农村最典型的一道风景,也成为那个时期农村人的特征。这一“怪”独步天下,几乎成为绝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气定神闲、不累不乏,的确是一门真功夫。
  有歌谣说:“老陕脾气真古怪,有凳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蹲起来好不好,从健康角度还真是见仁见智,但有凳子不坐而蹲在凳子上,显然从现代文明的眼光来看已成陋习了,提倡不得。所以如今在关中大地不论城乡已几乎看不到“凳子不坐蹲起来”了。社会发展就是这样,好的习惯代代传承,不文明不科学的习俗逐渐被淘汰,实属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