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坚守气节勇于担当
崔利民
  中华传统文化对仁人志士的要求,简言之,一是要有气节,比如孔子提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对气节的坚守;二是要敢担当,比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的就是担当的境界。
  有气节、敢担当,从本质上来讲,体现的是一种内在修养和文化自觉。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影响一方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基因,流淌在一个民族的血液中,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养成和文化心理结构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三秦大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同样以独特的地域文化彰显出秦人的精神风貌。比如,“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高吼秦腔”,那或激越悲壮、深沉高亢,或欢快明朗、刚劲粗犷的吼声,无不展现出苍劲有力、震撼人心的力量。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中华民族是一个任何困难都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的民族,历来崇尚气节。
  “气节”者,志气和节操也。孔子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认为人的气节比人的生命还重要、还宝贵。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写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三不”立起了“大丈夫”正气浩然、顶天立地的伟岸标杆和风骨气节。
  回望历史,从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到朱自清挺起脊梁,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到抗日英雄赵一曼“毒刑拷打何所惧,民族气节显忠魂”等,很多历史名人凭借着“气节”二字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美谈。
  陕西历史上也是英才辈出。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曾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黄宗羲也在《明儒学案》中说,关中学者“多以气节著”。北宋金石学家、“蓝田四吕”之一的吕大临在《横渠先生行状》中称,张载为人就是“气质刚毅,德胜貌严”。清末著名理学家贺瑞麟更是认为:“关中之地,土厚水深,其人厚重质直,而其士风亦多尚气节而励廉耻。”
  秦人有股子“拧劲儿”。著名作家陈忠实曾说:“历史上凡是能进入当时政权的关中人,祸国殃民的奸佞之徒几乎数不出来,一个个都是坚辞硬嘴不折不摧的大丈夫。”比如,“史圣”司马迁,刚正不阿,忍辱负重,用十几年时间完成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东汉太尉杨震,不仅以“四知美誉留人世”,且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为奸臣等所忌恨,后在被罢官返乡途中饮鸩而卒;明代万历年间任吏部尚书的孙丕扬,刚直不屈,“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众官不敢徇私。
  又如,清代第一位陕西籍状元王杰,在朝40余年,历任宰相14年,但不失秦人特征,为官清正廉洁,为人刚直耿介,不结党营私,不趋炎附势,告老还乡时嘉庆皇帝赠诗匾送行,赞其“直到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在他去世后的贤良祠有联高悬,曰:“文见长,清风两袖不畏权贵;端品高,言道一身敢斥恶邪。”《清史稿》里对王杰高度评价:“和珅一再间沮,卒不屈挠。”“天留数人,弼成仁宗初政之盛,可谓大臣矣。”
  再如,清道光年间的王鼎,“少贫,力学,尚气节”,忠贞爱国、“清操绝俗”。面对外敌入侵,数度不惜冒犯天颜,苦劝道光帝下定决心与英人一战到底。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回天听”,以血醒君。1842年6月8日深夜,74岁的王鼎怀揣“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身亡。
  可见,气节者,凛然正气、高风亮节也,乃生命之脊梁、立身之根本、民族之魂魄。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从政杂谈》一文中说:“高尚的气节是每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品质。没有气节,就没有了脊梁骨。”可以说,一个民族若是没有气节,就会任人宰割、备受凌辱;一个人若是没有气节,就是软骨头。对党员干部来讲,气节源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源于对政治信念的坚守、源于对初心使命的担当、源于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党员干部讲气节,就是要立起坚定信仰、矢志不渝的政治气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奉献气节,坚持原则、敢于亮剑的斗争气节,公正廉洁、一毫莫取的廉洁气节等。有了这样的气节,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可以说,担当品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民族精神、民族品质与民族气节的集中体现。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庭,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传统文化关于君子最基本的人格标准,就是心怀天下苍生,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有气节和敢担当,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就是内在修身与外在大义的统一。党员干部既要“善养浩然之气”,涵养共产党人的高洁品质和情操;更要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使命担当,奋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作者系陕西地电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省委讲师团特聘专家学者)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