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社会新闻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文学周刊
标题导航
|
村子里的桥没有名字 (组章)
春天捧出花花绿绿
家乡田野上的小麦花
风从卷阿起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村子里的桥没有名字 (组章)
█陈朴
故乡的桥
村子里的这座石拱桥,是在父亲像我这个年纪时修建的。
几十年了,这座桥像河岸的花草一样,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但这并不影响它对乡亲们的善良与温存之情,也不影响它对村子里所有牛羊和摩托车、电动车的爱与支撑。
干旱的日子里,河水变少,石头上更多的皮肤露了出来。小桥的身上落满灰尘,沾满路人丢弃的垃圾,无人打扫。
下雨的日子里,河水暴涨,将大大小小几乎所有的石头淹没。小桥的精神高度紧张,它要保证走在它身上的万物平安归来。小桥虽冷,却不敢打一声哆嗦。
故乡的桥,曾一次次护送我去千里之外求学、参军、打工。这些年,故乡的桥一切未变,而我已经变得越来越世俗,只有回到故乡时,我才会发现这一切。才会自醒、忏悔,在无声的岁月中坚守人生的信仰与生命的崇高。
亲人
母亲嫁给父亲的时候,爷爷已经不在了。
在我七岁那年,被疾病折磨了两年的奶奶去世了,葬在南山下的麦地里。
那年的小麦全被连阴雨摧残了,也许这是对奶奶的挽留,不过奶奶没有看到这些,这也不是她想看到的一幕。一辈子与土地和庄稼耳鬓厮磨、相依为命,农民的苦,奶奶再也清楚不过。所以不管奶奶在世或离开,她都希望庄稼有个好的收成。
如今,父亲和母亲也已经老了,原来的麦地现在都种上了幼小的白皮松树苗。若干年后,当父亲和母亲走不动路、扛不起锄头的时候,我不知道地里会种什么,但我知道,是地,就不能让它荒芜。
再一次回到故乡
再一次回到故乡,我感觉就像再一次走进母亲的怀抱。
如果说城市是我开花结果的地方,故乡就是我的根,是我滋养生命的大地。
这些年,故乡变了,变得越来越美丽了,我回故乡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了。我不喜欢讲不回故乡的理由,一个回故乡都需要讲理由的人,我是无法理解的。
只有回到故乡,回到老屋,回到那个简陋的厨房,我才能吃到令我日思夜想的母亲牌手擀面,对我而言,母亲做的每一碗面,都胜过城市中所有大饭店的面。很多时候,吃一碗母亲的手擀面,竟然成了我回故乡的真正原因。
再一次回到故乡,我和父亲、母亲睡在炕头上,一定要听父母讲一讲我童年的故事。
老屋
老屋,在秦岭北麓、渭水南岸的一个小村庄里,我的诗歌之路,就是在那里生根发芽的。
在老屋,我读过的书还装在三个曾经装过洗衣粉的纸箱子里。偶尔回去,我会在有阳光的午后,让它们和被子一起晒晒太阳。
老屋里没有空调,没有暖气,也没有木地板和壁布。
老屋里有我年轻时的日记本,有曾经听过无数遍的明星卡带,也有我曾经写下的诗。
老屋的空气新鲜,屋后面的那棵核桃树和柿子树还在,还有那棵白杨树上的麻雀窝和树下的蚂蚁窝也还在。
我在老屋中度过的童年时光,却早已跟随老屋门前的河水东流不复回。
(陈朴:1985年生,作品见于《光明日报》《文艺报》《诗刊》《星星》《草堂》《延河》等,出版诗集《宽恕》。系省作协会员,获第三届陕西青年文学奖评论提名奖。)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