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发展产业拓富路
——宝鸡高新区产业脱贫工作小记
  本报记者李一珂
  春暖花开时节,宝鸡高新区的农田、养殖场里,一派火热景象。近年来,高新区立足依山傍水的地理生态优势,将产业发展作为群众长效稳定脱贫之策,大力培育发展葡萄、樱桃等优势果业产业,因地制宜做优做强花椒、中蜂等区域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走上了一条符合实际、效果显著的脱贫致富之路。
  “大棚里的西瓜再有几周就成熟了,外地客商早早订了货,就等着西瓜熟呢!”4月13日,宝鸡高新区千河镇寨子村党支部书记蔡军魁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这里的百亩西瓜种植基地今年陆续建成,西瓜苗长势良好。从一个靠种粮食为生的村庄,到如今西瓜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寨子村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依托地理优势,谋划了100亩大棚西瓜基地项目,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运行,引进甜度大、上市早的南方西瓜品种,预计每亩西瓜能收入5000元,到了年底,每户贫困户最少还可以分到600元分红。据悉,不仅是寨子村,高新区各镇各村都积极发展产业,抱团式发展为村民带来了不少收益。在八鱼镇寨子岭村,葡萄产业发展又好又快,去年还建起了冷库,全村葡萄栽植面积2550亩,种植户360户,产业覆盖率达到97%,人均可收入上万元。天王镇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全镇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产值可达2000多万元,小塬村这两年新种植花椒520亩,形成了规模效益,给贫困户带来较好的经济收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不能仅靠救助,而要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记者从高新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高新区一方面优化产业布局,一方面加大产业资金投入,以“村村建园、以企带村”为抓手,加大投入建设“嵌入式”产业脱贫基地。目前,全区建成9个“嵌入式”产业脱贫基地,区上还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托管代养等模式,把所有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嵌入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参与产业发展全过程,增长了贫困户的本领。目前,全区37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3187户,实现了产业全覆盖。
  高新区以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至少掌握一种生产技能为目标,实行有效技术需求全覆盖,帮助贫困户发展好产业。4月13日,记者在钓渭镇谭庄村看到,在猕猴桃果园里,种植专家正在指导村民进行春季管护,对大家提出的施肥、疏花、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问题,种植专家现场都进行了详细解答。“以前,我们只有百余亩猕猴桃,大家没技术,种植的果子卖不上价。如今,在区上的支持和帮助下,有专家手把手教学,果子的质量好了、产量高了,销路更不成问题。现在全村猕猴桃达到800多亩,猕猴桃成了我们的致富果。”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知贵说。
  记者了解到,产业脱贫是高新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高新区将持续巩固产业脱贫成果,实施好产业脱贫增效富民提升行动,通过完善产业规划、优化产业结构等,增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筑牢贫困群众产业增收基础,带领贫困户奔小康。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