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站在横渠的高处仰望
◎马飞

  横渠,位于眉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很微小,但它却因一个人而闻名,那就是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张载。
  张载,人称“横渠先生”,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横渠设馆讲学授徒,钻《中庸》,研《易经》,著书立说,著有《横渠易说》《正蒙》等著作,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关学。张载的“关学”与当时周敦颐的“濂学”,程颢、程颐的“洛学”,南宋朱熹的“闽学”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四大流派。张载也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并称“北宋五子”。今年是张载诞辰1000周年,斯人已逝近千年,虽经岁月的沧桑、时光的磨砺,但张载的人格、思想、学说依然熠熠生辉,熏陶、激励、浸润着千年后的我们。
  近日,我怀着一颗崇敬的心走进横渠,去寻访哲人的足迹。横渠南倚秦岭,北跨渭河,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交通便利。北宋某一天,15岁的张载和母亲、弟弟张戬从涪陵长途跋涉,越巴山、出斜谷,护送父亲灵柩经过眉县横渠,欲回河南开封,安葬其父。由于前方战乱,加之路资不足,张载只好与母亲和弟弟商量,把父亲安葬于横渠迷狐岭上。自己和母亲、弟弟也就从此在横渠安家居住。少年丧父,赡养母亲、教育弟弟的重任一下子压在了张载的身上,同时,由一个衣食无忧的官宦子弟陡然变成需要自食其力且家境困窘的布衣。巨大的生活反差,带给张载怎样的心理变化和人生感受,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张载以后的人生道路看,小小年纪的张载并没有被生活的艰难和困苦所吓倒。他不但照顾好了母亲,教育好了弟弟,而且自己还发奋读书,习武强身,心怀天下,情系苍生。张载看到北宋当时武力羸弱,屡受外族入侵,边境贫民生活苦不堪言,便立志投笔从戎,从军报国。张载21岁作《边议九条》,上书范仲淹,纵论退兵驱敌之策。范仲淹从张载的言谈举止、思维学识看到了一个儒者、思想家的潜质,于是劝告张载去研究学问。张载因而走上了继承孔孟儒学、发展宋理学的道路。
  而今的横渠,保留着后人为纪念张载而在他昔日讲学的地方修建的张载祠。张载祠自元代始建,历经10多次重修,现占地10多亩,为明清建筑,有山门、左右前殿、大殿、后殿,庄严肃穆。张载祠几经修缮,房屋、物件几经变换,旧物已无从寻找、考证。然祠内的三棵松柏饱经沧桑,却依然遒劲挺拔、巍然耸立,它们穿越时空,见证着张载祠的历史。祠内存有不同时代关学的崇拜者、张载的追随者书写镌刻的对联和石碑,这些物件显示出张载思想、学术上的耀眼光辉,彰显着张载思想文化和人格精神的巨大魅力。在张载祠南10多里的迷狐岭上,张载与其父亲张迪、弟弟张戬静静地长眠于崇山峻岭之间,与山水相伴。
  当我走进横渠,拜谒张载祠,凭吊张载墓,会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吸引着我。在思索世界的本源、事物变化之规律的同时,我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个人的人生取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站在横渠这块土地上向世人发出的声音!北宋时期,儒学渐失,佛老之学日盛,社会道德秩序濒危,张载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喊出了令人振聋发聩的“四为”名句。他在生活拮据、人生境遇坎坷、官场不顺的情况下,思考着宇宙的本源和生民的未来,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士”的担当精神所在、人生境界和价值追求。张载的言行,是范仲淹笔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白诗中的“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杜甫喟叹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鲁迅先生笔下民族的脊梁。
  思想的流淌,驱动着不同的人生价值追求、行事风格和人生路径。张载正因为有了“四为”的人生志向和奋斗目标,他一方面思考着儒学的继承和创新,社会道德和价值理念的精神重构,另一方面试井田、听民声、畅民意、倡礼制,不断进行实践的探索。在他学术思想和人格精神的影响下,一大批知识分子成为关学弟子,继承和发扬了张载的思想文化,为宋以后中国人的精神形成和思想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张载的“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的“六有”人生修养准则和“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依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昵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的“十戒”家教古训,这些都对今天的我们有所启迪和警示。还有张载《东铭》《西铭》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素质教育也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时光飞逝,横渠先生离开我们已近千年,然而由他创立的关学却绵延至今,特别是在陕西关中地区一批又一批关学后人继承发扬了张载的思想文化和人格精神,不仅对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我们整体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今天,站在横渠仰望,仰望横渠先生,给我们仍然留下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前,我们许多人的思维被眼前的焦虑困扰着,过多地关注本能的满足和现实的需要,而缺少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与古代君子、才子、圣贤“立功、立德、立言”的人生追求和张载的“横渠四句”人生志向相比,一些人的人生拘泥于人生境遇、职场斗争,过于短浅和浪费。面对这个伟大的新时代,面对社会、国家,面对岗位、职业,我们应多一分担当、少一点事不关己,多一分努力、少一点懈怠惰性,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国家、民族作出应有贡献。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