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以来,心内科门诊病人明显增多。 医生为患者检查身体 医生为患者进行心脏检查 中青年猝死并不鲜见六大诱因成祸端
“上一秒还活蹦乱跳,下一秒就倒地不醒,这种状况让人猝不及防……”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医院心内科医生后,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近年来,心脏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心脏骤停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中青年人猝死并不鲜见。
市中心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党宏伟告诉记者,从接诊的情况看,急性心梗的患者数量在逐年增加,仅2019年,他所在科室就接诊了300多例急性心梗患者,其中30岁至40岁之间的患者就占到10%。关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猝死问题,他解释称,猝死,其中80%是心源性猝死,20%是脑源性猝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运动性猝死不一定是心梗所致,它是一种恶性心律失常,造成原因是离子通道病引起的室颤、无脉室速。党宏伟进一步解释说,大多数运动性猝死与家族遗传有关,这一类疾病发病突然,之前鲜有各种不良症状和征兆。
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主任白志生告诉记者,猝死发生突然,从其接诊的病例来看,中青年人猝死的主要病因是心肌病和离子通道病,老年人猝死的主要病因是心血管疾病。通过分析,抛开家族遗传因素,猝死的中青年人大多存在作息时间不规律、长时间加班熬夜、工作生活压力大、吸烟嗜酒、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以及体重超标等问题。
这些危险信号要当心高危人群须及时体检
猝死发生突然,那么之前究竟有无明显信号,让人可以预防呢?党宏伟称,猝死发生急促,看似无法预料,但事实上,很多猝死尤其心源性猝死往往存在病变基础或诱发因素,是可以预料预防的。
从时间段来看,清晨是人一天当中血压的高峰期,最容易出现心脏缺血,从而引发心肌梗死。另外,清晨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低,发生心血管意外的风险高。从季节来看,冬天天气骤然变冷,人体血管弹性较差,血压易波动,而且室内外的温差较大,这很容易导致心源性猝死。此外,“一般情况下,如果出现不稳定心绞痛,就要注意了。”白志生说,有的患者在心源性猝死前的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出现了胸痛、气促、乏力、软弱、持续性心绞痛、心衰等不典型的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就医。
两位专家说,如果个体之前出现不明原因性的意识丧失,即发生过短暂性晕厥,就要重视了,病人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筛查确诊。特别是有家族病史的,患心肌病、离子通道病的人群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应当格外注意。
采访中,不少市民有这样的疑惑:运动使人健康,但是猝死往往会发生在运动过程中,这岂不矛盾?对此,党宏伟解释说,运动要把握“量力而行”的原则。不少人在运动前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这就埋下了“隐患”。特别是一些有心脏疾病的人或者是老年人,在运动前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在运动前要充分热身,尽可能提高心肺的代谢能力,特别是冬天热身的时间要长一些。不提倡未经训练的人参与高强度的运动,如马拉松等。此外,一些传统认识误区也要消除。不少人认为,感冒、发烧时跑跑步、出出汗,感冒就会好。事实正相反,感冒发烧时机体免疫力下降,这时运动不仅不会缓解症状,反而病毒容易侵袭。此外,在机体疲惫、熬夜的情况下,也不建议做剧烈运动。运动中一旦出现很明显的气喘、胸闷、胸痛,要停止运动。在跑步时如出现上述症状最好走上10至20分钟,同时做深呼吸,缓冲一下并停止锻炼。
抢救生命抓住黄金四分钟呼吁公共场合配救命神器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居全球之首。数据显示,心跳骤停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永久性损害。心跳骤停超过10分钟就会脑死亡,被抢救存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对于心跳骤停,在刚开始的4分钟内,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对抢救生命至关重要,这是挽救生命最关键的“黄金4分钟”。而且,抢救开始得越早,复苏成功率就越高,后遗症就越少。每延误1分钟,抢救成功率则下降10%。
遇到有人心跳骤停,要如何利用好这宝贵的四分钟时间呢?白志生说,施救者首先要拨打120急救电话。其次,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是在专业救护人员到达之前,延续患者生命最重要的方法,在一些发达国家,心肺复苏术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基本技能之一。但按压胸口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要做到规范操作并不简单。施救者两臂要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下压深度为5厘米至6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频率为每分钟100次至120次。再将患者下颌抬起,头部后仰,开通气道。每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交替进行2次人工呼吸。现场如有“救命神器”自动除颤仪AED,患者获救的几率会更大。
不少医学人士建议,应该在一些公共场所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同时,加大对公众的培训力度,让更多人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熟练运用急救设备,从而在关键时刻救人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