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对宝鸡的回顾和瞻望
莫伸

  莫伸:本名孙树淦,曾为宝鸡车站货场装卸工,历任西安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作品先后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等。
  我不是历史学家,只能凭借着个人有限的知识和经历来回顾宝鸡的发展。宝鸡是个大概念,涉及的范围很广,我以自己所熟悉的宝鸡铁路地区为例。
  从前宝鸡根本没有铁路地区这个概念,后来随着陇海铁路的建成开通,它逐渐发展起来。历史地看,宝鸡铁路地区从最初的孕育诞生,到以后的成长壮大,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始终依附在中国铁路这个大行业中,也始终依附在宝鸡市这个大阵营里。这正像宝鸡市的变化和发展同样融入在陕西乃至中国这个大阵营中一样,在这个问题上,既不可整体与局部断然切割,也不能连根带叶一锅烩煮。宝鸡铁路地区的历史,既是独特的,又是整个中国铁路发展中共有的。如果说小,它是真正的“一隅之地”;如果说大,也完全能够通过它来“一叶知秋”和“一览全收”。
  老作家茅盾在上世纪40年代写过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很醒目——《“战时景气”的宠儿——宝鸡》,文章开篇写道:
  宝鸡,陕西省的一个不甚重要的小县,战争使它崭露头角。人们称之为“战时景气”的宠儿。
  陇海铁路、川陕大道,宝鸡的地位是枢纽。宝鸡的田野上,耸立了新式工厂的烟囱;宝鸡城外,新的市区迅速地发展,追求利润的商人、投机家,充满在这新市区的旅馆和酒楼;银行、仓库,水一样流转的通货,山一样堆积的商品和原料。这一切,便是今天宝鸡的“繁荣”的指标。人们说:“宝鸡有前途!”  
  不能不赞叹茅盾先生的敏锐——“陇海铁路、川陕大道,宝鸡的地位是枢纽。”寥寥数语,提纲挈领,抓住了核心。
  茅盾先生这篇文章是在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下写的。那时候,陇海铁路已经修到了宝鸡,为了保存抗战实力,国民政府把中国最发达也最富庶的华北平津、苏浙沪皖一带的人才资源和机械器具都源源不绝地运送到西北后方来。这就大大增加了人流物流在宝鸡的聚集和中转,也无形中成就了宝鸡的繁荣和崛起。这些情况,我年轻时不知,甚至年纪很大了仍然不知。但是后来,当我阅读到一些历史资料,尤其是我去采访并写作有关西北联大的作品时,就知道了:抗战中许多中华民族的精英,先是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到了西安,又从西安启程会聚到宝鸡,再从宝鸡顺着川陕大道进入汉中办学——后来西安的高等教育在全国位居前列,盖源于此。
  其实,即使不发生抗日战争,宝鸡也同样会腾飞,同样会崛起,原因就在于宝鸡的交通枢纽地位。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上世纪30年代的陇海铁路等级很低,而川陕公路等级更低,但在当时,它们的出现却丝毫不亚于今天建成了通往青藏的铁路和跨越秦岭的高速公路。自古以来,秦岭便横亘在川陕之间,被称作“天下之大阻”。如今一条宽阔的、像模像样的道路得到了开通,它不仅能够载车行马,而且能够让汽车飞驶。于是大西南和大西北的人流物流便本能地向这里集中,又顺着这里朝四处扩散。谁能想象,“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格局就这样被一举打破。在这个具有非凡意义的打破中,宝鸡抢得了先机,也积蕴起底气。它在未来岁月中的蓬勃向上,就成为事物发展的必然。
  “宝鸡有前途”——不能不佩服70多年前的茅盾先生,短短5字,是智者的预言,也是精准的前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宝鸡这座城市发展得更加迅速。
  之所以能够更加迅速地发展,离不开两条。一条是战乱平息,人们能够集中精力搞建设;另一条就是宝鸡交通枢纽的优势得到了继续提升。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规划了一条贯通西北西南的铁路。这条铁路最初叫天成铁路。是由甘肃天水通向四川成都——是什么原因改变了最初的线路设计?又是什么原因最终选择了宝鸡作为这条铁路的起点,我没有深入研究,但是我知道,就是这样一个改变,使宝鸡从一个“不甚重要的小县”,继续跃升为陕西省除西安以外的最大城市。1956年,当宝成铁路终于开通时,伴随着火车铿锵的轮轧和风笛高昂的吼鸣,宝鸡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稳步提升,且与日俱增。
  作为个人,我感到荣幸的是,我从小就生活在宝鸡的上马营铁路地区,这恰好是宝鸡铁路行业最集中的地理所在。如果说汇成宝鸡铁路地区的源头是一股股巨大的水流,那么我可以算作水珠一滴。水珠虽小,却融汇于巨流;一路起伏跌宕,一路磅礴行进,这使我亲历了宝鸡铁路地区相当一段历史时期的衍变和发展。虽然我于1979年调离了宝鸡东站,但由于老母亲始终在上马营铁路地区居住,这使我每年都会多次回到这里,尽管只是匆匆忙忙的探亲,尽管只是蜻蜓点水的飘掠,但毕竟,那些从小便烂熟于心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形成了我对这片土地的特定记忆和特殊感情,也使我对这里一草一木的变化有着非常直接的捕捉和触觉。
  公正地说,在我亲身经历的60多年中,无论是宝鸡上马营铁路地区,还是整个宝鸡市——面貌改变最大、建设成就最突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各类技术进步最迅捷、综合实力达到最高水平的时期,是自1978年以来直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时期,这是一段注定将被历史所记载并盛赞的时期。用日新月异、天翻地覆这些字眼来形容这段时期,完全不是夸张——早在20多年前,当我离开宝鸡东站货场10多年后再去探望它时,竟茫然无措地完全找不到我原来工作过的房屋,找不到我曾经挥汗如雨干活的站台,找不到四周那些原本非常熟悉的附着物和参照物——或许置身其间的人们对这种变化感觉会迟钝些,但于我而言,这一切如狂潮翻卷,令我感慨之极,也惊讶不已。
  如此巨大的变化,使我常常不由自主地产生联想。不谈整个宝鸡市,只说宝鸡铁路地区和铁路行业,它们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坦率地说,放在从前,许多事物比较简单,也就容易认识。那时我们张口就能够得出结论:它会继续进步,会朝着机械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当时代走到今天,预测宝鸡铁路行业的未来却变得不那么简单了。首先,它已经远远不能用机械化来概括,它正朝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包含了机械化,却又远远超越了机械化。这种变化将不仅有力地改变铁路工人以往的工作节奏和工作效率,甚至完全有可能颠覆铁路工人以往的工作手段。其次,随着各种运输工具的迅猛进步,宝鸡铁路的交通枢纽地位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高速铁路已经让西安和成都直接挽起了手臂,而高速公路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轻松地跨越了秦岭。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同时,兰州到重庆的铁路已经在秦巴十万大山中横刺里斜穿——客观地说,宝鸡铁路地区和眼下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一样,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还步入了一个更加开阔也更加全面的发展平台。在这个全新的发展平台上,中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宝鸡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宏观的铁路运输和具体的宝鸡铁路行业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已经越来越深邃,越来越博大,越来越不可思议,也越来越让人难以预测。我只能说,从清朝开始,当欧洲工业化的成果让中国人胆战心惊地发懵时,当现代化的思维被有识之士陆续接受时,就不断有志士仁人发出感慨:中国,正处在千年未有之变局中!
  如今,我们正处在这个空前大变化的漩流中心!
  这就是历史。
  这就是现实。
  如何认识历史,把握现实,从而更好地进步和发展,可以说,气象将万千,任重而道远!
  (本文是作家为《宝鸡东站站史》写的序言,发表时有改动)肖像作者陈亮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