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政法专刊
第04版:西秦视点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专题
第07版:副刊
第08版:商务专刊
标题导航
|
芦花舞醉乡村
狗尾草风中摇
小盆栽添绿意
情最浓处是故乡
《秦岭七十二峪》展宝鸡峪道美
陈朴诗评获省提名奖
《有礼村志》付印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情最浓处是故乡
——读张静的散文
◎史鹏钊
收到作家张静寄来的两部作品《以另一种方式抵达》《散落的光阴》,着实让我爱不释手。知道她,是在国内的散文刊物上频频读过她的作品;认识她,是因为前几年在宝鸡的一场文化活动,我有幸和张静坐在一张圆桌前。国庆期间,张静说要给我寄作品来,我充满了期待,因为她的文字,如村庄的蛐蛐,低语吟唱,如流歌的炊烟,绵延弥长,一句句文字,总能撩拨起人们心灵深处那无法言说的乡愁。
张静的故乡在扶风县杏林镇西坡村,这个村庄生活的父老乡亲,这座村庄的烟火气,就像每个人出生的故乡一样,只是许多人没有张静笔下那样的文字而已。写乡土散文,是许多作家的出发地,也是许多作家的归宿处,字里行间故乡情,光影斑驳游子梦。张静就是这样,用自己深情的文字,娓娓道来自己的童年小事、风土人情,甚至村庄的草木尘香、鸡鸣乡野,都写得那么婉转生动,细腻的笔触、有力的洞察,透射出其敏锐的心灵。
有人说,乡土是被人写烂的文字,我始终不这样认为。因为每个作家笔下的村庄,都是一种别人无法言语的乡愁,中国乡愁的文化命脉,就像聚沙成塔、滴水成河,每个村庄的经纬不同、风土有异,即使是对同一个村庄,写生画家的作品都有不一样的美。张静的西坡村,有着西府古老村庄的光阴散落,也有着西凤酒般的绵甜醇厚,无论是祠堂土台上的折子戏,还是油坊纪事、乡村药书,无不诉说着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的变迁,规制的革新和人情的淡化,作者正是通过自己的笔墨,告诉了读者一个不一样的村庄,西坡村是这样,我的家乡史家河也是这样,这样的村庄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庄的缩影啊。
张静和我一样,因为读书上学,走出了村庄。她在高等院校教书育人的同时,心灵深处有着自己文字的殿堂。这和老舍笔下的“北京城”、孙犁笔下的白洋淀、贾平凹的商州、沈从文的边城、陈忠实的白鹿原、阎连科的耙耧山一样,在无声的文字中,让读者看到了作家们浓厚而复杂的故乡情结。作家笔下的文字,只是记录着他心中的故乡,把家乡当成了国家的缩影,让精神还乡,让读到自己文字的人产生共鸣和思索而已。张静生活在了城里,但是西坡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深深地印记在她的心底,流淌在她源源不断的文字里,这种精神的返乡和文字的书写是一个作家难能可贵,且取之不竭的土地。
张静业余时间写作,而且阅读面广。她读汪曾祺、张爱玲、迟子建、潘锡林、余华、韩少功等,读这些作家的作品可以“两天不下楼”,这是多么如痴如醉啊。她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细嚼慢咽,从她作品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名家作品的影子,更能感受到名家作品对她的影响。她两本厚厚的散文集里,一篇篇文章,没有沉浸在小女人那种自我陶醉的情绪里,而是以大散文的视野,张弛有度,掷地有声,她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肆意洋洒抒胸臆。这种大我的写意,尤其是在业余女作家中,可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想驾驭和成熟体验。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