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公益广告
标题导航
|
我市三诗人获全国鲁藜诗歌奖
宝鸡作家获陕西慈善诗文奖
升学家庆风习漫谈
我和《热土》
同题作联教师节
悬联求对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升学家庆风习漫谈
——看古代家庭礼仪之美
◎李福蔚
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节仪式。生子、成年、婚嫁、寿诞、晋爵、中举、乔迁等,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庆贺活动。其中“家庆”就是家庭礼仪庆典之一。
古有“人生九典”之说。自公元前1100年周公制礼始,中国则正式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文明社会,故便有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其“九典”如下:
一曰:“出生典”(洗三、满月、百日、抓周)
二曰:“寄名典”(命名、拜干、寄名)
三曰:“启蒙典”(开蒙、成长、成童)
四曰:“成人典”(冠礼、笄礼)
五曰:“婚嫁典”
六曰:“吉典”(有吉祥意义的典礼:如升学、过节、中秋、端午、过年、金兰之盟)
七曰:“寿典”(60岁以上始做寿。有花甲、古稀、八十为耄、九十为耋、百年期颐)
八曰:“葬典”
九曰:“祭典”
其实,人生礼仪不止于九个方面,为何用“九”,源于“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最隆重的礼仪,是周天子专用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有八百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此礼极为隆重,声势威严。原只有周天子能专用。但到战国时代,周室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各诸侯所用,是接待外国使节最高的外交礼节。
我说的“庆升学”的家庆活动属于“吉典”之列。升学家庆应是对学子的加油鼓励
“加油”属于榨油坊里的劳动号子,几个人喊着号子,一齐用力,榨出的油就加进了接油的容器里。“加油”便由劳动号子演变成鼓励别人时的所用语。
传统榨油工艺是先把花生、芝麻或油菜籽等原料烘烤、碾、蒸后做成饼,把每个饼竖起来横排码放在木制的榨槽内,再一根根往槽的右侧或两头插木楔。插楔是个力气活,一般要几个人抓住绳子棰把像撞钟一样,用悬吊的石锤或木棰撞击木楔。这个动作叫“撞油”。大家此时就会喊号子,如“一二三,加油!”“加油”“咳哚哚”之类。不断重复击撞是因为先出了力,才能有加油饼的过程,不是给人加了什么油,人才有力气。
把“加油”引用于学子苦读,出自一个“父亲‘加油’,儿子当总督”的历史典故。古代,读书要苦读,需大量开销,晚上读书需油灯,而照明一晚需不少油,经年累月,贫穷之家付不起油费。晚清总督张之洞之父张瑛是苦读出身,当然懂得其中的酸苦,因此做官后才会给挑灯夜读的学生去加油,他是一位重视教育和体察下情的好官。
张瑛(1791年—1856年),河北南皮县人,少时勤奋攻读,知识广博,清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于道光六年(1826)出任贵州的大桃、安化、威宁、遵义诸州府县官,咸丰五年(1855)升贵东道道尹,翌年病逝于任上。一生为官三十余载,在职期间最为重视教育事业,每到午夜交更时分,他都会派两个差役挑着桐油篓巡城,如果见哪户人家有人在挑灯夜读,便去帮他添一勺灯油,并送上鼓励的话。此举坚持了十三年,不管天晴下雨,夜夜如此。这就是“加油”的来由。而张瑛的儿子张之洞1837年出生在贵阳,从小在书香之家中成长,是晚清中兴的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之一。张之洞是清同治二年进士,曾任翰林内阁学士,后任湖广、两江、两广总督,办洋务、办铁路、废科举、兴学校,慈禧死后,任太子太保。
张瑛为官期间,兴办学校,建兴义府试院,重建珠泉书院等,特别是为读书人“添灯加油”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升学家庆“吉典”重在“以德报德”的教育功能
“吉典”是有吉祥意义的典礼。《辞海》中释其义为吉祥,“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祈盼吉祥、向往美好是人们普遍的愿望,吉祥幸福是人们的热望和追求。家庆是一种家庭文化现象,使学子学业有成与一定的礼节仪式相结合,使人们得到了心理上的平衡、精神上的安慰和文化上的共享。增强学子的感恩意识,对受恩者来说,应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里,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可以说,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接物待人的基本道德修养。让学子认识到自己的成长进步,离不开书香之家的文化氛围,离不开父母长辈的“爱其衣食,训其为人”的生存环境,离不开学校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要以继续“深造”的优异成绩感谢父母、师长和长辈的关爱之恩。知道人类社会要保存前辈创造的文化成果,必须将他们的文化行为不断复制,一代代的文化复制,相沿成习,就成了文化传统。这就是升学家庆的以文教育功能。升学家庆应抵制奢靡防止变味
当下时逢盛世,兴教重学,学籍晋升如潮,升学庆典胜过往昔,古人说:“仪尚适宜。”是说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内容。“庆升学礼”应按适度的原则,使传统的家庆仪矩同现代文明结合,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然而时下“庆升学”的文化传统有些“变味”,出现一些人大摆宴席、显摆炫富、随礼收份子敛财,迎合商家“升学宴”“谢师宴”的促销策略,使本来优良的家庆传统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实不知这样做,会使学子内心充满荣耀,产生虚荣心,引起不良后果。我们应“弘扬文明新风,传承感恩美德”。我认为,学子跨入高等学府,是人生大事、家之幸事,可喜可贺。庆祝方式应该以健康、文明、廉洁的方式表达,给学子“加油”鼓励。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