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润录查看蜂箱本报记者孙海涛摄 立秋那天,大秦岭依旧山花烂漫。站在新建好的两层新宅楼顶,望着山坡上300多箱嗡嗡作响的中蜂,渭滨区解甲滩村养蜂大户杨润录满面笑容,对今年的“钱景”信心十足。然而,几乎没有人知道,就在10年前,杨润录同样站在一处楼顶,曾被一个“穷”字逼得了无生趣,险些一跃而下。
“大翻身啊!”站在楼顶,老杨冲着山林嚎了一嗓子,尾音久久不息。
10年前,父亲病逝后,杨润录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起早贪黑种下12亩山坡地,但山里地薄,撒下一把麦种,不见得能收获一捧麦子。一年到头,看看存折,想存下4位数都是奢望。
山里人的贫困像日出日落一样恒定,尽管满手老茧,勒紧裤带,但杨润录一家人的土坯房依然老瓦青苔斑驳,屋墙缝隙招风透光,老母亲的突然病倒更让这个家雪上加霜。
败血症,拿着确诊单,一家人慌了神。存折归零,东拼西凑,留住了母亲的命,却留不住半辈子的积蓄,甚至还欠下亲朋好友13万元。没过多久,妻子不堪重压,与老杨黯然分手。
雨天,冰锅冷灶;夜深,辗转无眠。乡邻们痛惜地说:“爹死了,妻逛了,想翻身,没向了!”
天文数字一般的债,泰山一般压在杨润录头顶,靠土里刨食还债得到猴年马月,他只能骑上自行车一天往返40公里到市区打工。也就是这期间,站在建筑工地的楼顶上,生活的重压险些让他一跃而下。压力无处宣泄,他又染上了赌博的恶习,甚至连续好几个月把工钱输得一分不剩。
穷汉、光棍、赌鬼……各种外号接踵而来,催债人也几乎踏破了门槛。打工期间,他认识了一个外乡女子,尽管两人互有好感,但杨润录不敢娶她,因为怕“害了她!”
2015年,45岁的杨润录又黑又瘦像个老头子,他回到山里,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务农,尽管在山坡地上一个汗滴摔八瓣,但还债依然遥遥无期。也正在那一年,全国扶贫奔小康步伐开始加速,当地的干部群众都在为脱贫大计干得热火朝天。
“自家债自家还,干部还能替我挣钱还债不成?”拿起锄头,杨润录又蹚着野草,向山坡地走去。
但这次干部确实是帮着他来挣钱的。连他自己也想不到,随后三年间,自己像做梦一样,实现了人生跨越式的“三级跳”。
第一跳,2015年,他上了区上组织的中蜂养殖培训班,6个笔记本写得满满当当。区里送给他数箱中蜂,当年产蜜100公斤,赚下近万元。
第二跳,2016年,他和村里的另外4户贫困户成立了“宝鸡市甜之缘养蜂专业合作社”,在扶贫部门的鼓励下,合作社还为附近141户贫困户代养中蜂,年底时,仅合作社就为141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000元。
第三跳,2017年至今,他开始走上“品牌+电商”的路子。在全国蜂产品大会上,他搬来蜂箱现场压榨取蜜,一天卖了1.7万元;在杨凌农高会上,他设点宣传,一天名片就能发出500多张;他学会了用抖音、快手扩大传播面,“粉丝”已超4000人……山里花好蜜好,每公斤蜂蜜售价176元,依然供不应求。2018年,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又通过电子商务,把这些蜂蜜卖到了北京、四川、新疆等地。
去年底,杨润录还清了所有外债,又扒掉了40年高龄的土坯房,新盖起的二层小楼瓷砖贴面,起居室、储蜜间一应俱全。不久后,他又与相恋8年的女友领了结婚证,因为现在他“敢娶了”。
再过两个月,深秋之时蜂箱蜜满,老杨就要开始割蜜了,预计今年蜂蜜产量能达到1500公斤。这两天,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不少老客户已经打来电话开始预订蜂蜜。高兴之余,老杨决定今年一定要留下一些蜂蜜不外卖,给扶贫干部送去:“去年他们就不收,今年说啥也要让他们尝个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