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50余载,守望麦田育良种
——记扎根扶风50余年的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瑜
  

本报记者李一珂

  守望青春,满头乌发被岁月染白;
  守望麦田,半个多世纪的生命给予了土地;
  守望百姓,心中念着父老乡亲,为粮食增收创造一个个“奇迹”。
  前不久,记者在扶风县豆村见到了年过八旬的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瑜。这位曾经获得陕西精神代表人物、陕西先锋代表人物、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的育种专家的人生经历大都与扶风那片麦田有关……
  扎根扶风做了麦田守望者
  还在少年时代,赵瑜就认定了自己今后要走的路——与粮食有关。坚定的信念,来源于他的家庭和成长经历。
  1937年7月1日,赵瑜出生在甘肃省永登县山区农村。那时候村里没有学校,他每天步行数公里去上学,后来在家人的支持下去县城读书。高中时,赵瑜从课本中逐步了解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又受到当时著名电影《米丘林》的影响,他被生物学家米丘林从事农业科研的故事所感动,便下定决心要考取农业院校。
  赵瑜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当年,他的高考成绩可以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而赵瑜却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选择,他以第一志愿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学习。1959年大学毕业后,他又谢绝留校,决定来陕西工作。
  “我在学校学习期间,就一心想去武功(现杨凌示范区)做小麦育种。因为陕西武功和江苏南京是我国两大著名的农业科研‘硅谷’,业界有南金陵北武功之说。”赵瑜告诉记者,当时自己的这一决定令老师和同学十分不解,可他意志坚定,最终如愿来到陕西省农业厅科教处工作。
  然而,整天坐办公室,怎么搞育种研究呢?赵瑜向领导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最终被“下放”到省武功农业学校(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任职。(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当时学校不搞科研,他就结合自己所教的“作物遗传育种”课,利用教研组的一小片农作物标本地和育种实验室的简单仪器,从零起步搞起了小麦育种研究。他“痴迷”育种,宿舍的床下、桌子上,纸箱里装的、墙上挂的,不是种子袋就是未脱粒的麦穗。
  1965年春,扶风县豆村农场划归学校作教学试验用地。赵瑜喜出望外,抢先带着学生下到农场。当时,农场除了几间破烂不堪的土房和草棚,就是大片远离村庄的黄土地。不少学生叫苦连天,而赵瑜却十分高兴:这片土地位于关中平原西部腹地,地势平坦,土质良好,不仅能代表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而且对黄淮麦区同类生态地区也具代表性。
赵瑜认定,扶风豆村就是自己寻找的育种“宝地”。他在这里扎根,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即使后来农场二度变换归属,师生们都回校了,他仍留了下来,持续育种试验研究。
  50余年培育六个小麦品种
  小麦育种,要根据育种目标,选配好亲本,通过杂交创造变异,而后在万千变异材料中进行精益求精的选择,把出现概率极低、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变异材料选出来,再经连续选育,使遗传性得到稳定。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把所有试验的每个环节一丝不苟地做到位,才能提高试验的准确性。
  从上世纪60年代来到扶风豆村至今,赵瑜用了50多年,培育了六个新的小麦品种,前五个品种在关中地区和黄淮同类生态地区累计推广8000多万亩,增产小麦24亿公斤,为农民增收48亿元。其中,第一个品种“武农132”,也是赵瑜科研生涯的第一个成果,他用了9年时间培育了出来,该品种1969年通过陕西省认定,抗旱、抗寒、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亩产300至400公斤,比当地原有品种增产10%至30%。“武农132”之后,赵瑜几乎每隔10年,就有一个小麦新品种问世,这在小麦育种领域并不多见。“武农6号”矮秆抗倒、早熟、多抗、广适,已通过陕西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武农988”在大穗大粒超高产育种上有了重大突破;“武农318”优质强筋,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俱佳。
  为了培育新的小麦品种类型,赵瑜育成大穗大粒优质超高产特殊类型小麦系列品种,并于2017年在全国黄淮麦区陕、豫、鄂、皖、苏、鲁、冀7个省适应地区安排了“大穗大粒优质高产特殊类型小麦系列品种区域生产试验”,此类试验是继袁隆平“抗盐碱特殊类型水稻品种试验”之后,全国第2例。
  赵瑜告诉记者,搞科研他最愁没经费。起初,所有花费全靠他微薄的工资维持,他只能节衣缩食。没有仓库,夏收时的单株、单穗、麦捆只能放在屋檐下;没有机械设备,试验田的播种、收割、脱粒,全靠人工操作。几十年来,试验田插的标记牌,都是他用废旧木料做的,植株上的小标记牌也都是用废旧包装盒做的。他的生活工作条件也十分艰苦,居住的半间土房,窗户上的玻璃都裂开了,喝水也是问题,院子里的水井早就坏了,每天要去十里外的扶风县城拉水。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日复一日做着重复的工作,赵瑜耐得住寂寞,安得住清贫,最后终成大业。每一拨小麦从播种到收获,他都要守在田间地头,高密度、近距离地观察,每天观测一趟至少得三个小时。播种也耗时耗力,要先在地里开出一条条浅沟,再把上万个装着小麦试验种子的小纸袋,一个个放在每一条浅沟的顶端,然后才能按照袋子上的编号逐行点种。每个袋子里的种子不一样,必须对号入座。到了收获时节,赵瑜更是全身心投入,育种就是沙里淘金,98%的种子都要淘汰掉,赵瑜必须选择出最优良的那一个……
  记者在他的办公室看到,他记录小麦生长情况的笔记本就有几十个。高产的背后,是赵瑜每年都选做300个左右的小麦杂交组合,按平均10年出一个品种计算,命中率大约为三千分之一。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坚持,他硬是创出了“低投入高命中率”的育种奇迹,被誉为“赵瑜育种法”。
  耄耋老人与宝鸡的深厚情谊
  赵瑜始终谨记自己的恩师、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蔡旭院士的一句话:搞育种离不开土地和农民。因为这句话,赵瑜从1965年来到扶风豆村后,就再也没有离开,一直到如今他已经80多岁。算起来,他在扶风待了54年,所有心血都倾注在了这片土地上。
  这些年,扶风所有村组都留有赵瑜的足迹。这位深受农民群众爱戴的农业专家,每次来到农民家里,总是上炕或随便拿个小板凳坐下,跟在自己家一样随和亲切。走在 豆村农场附近的路上,人人都认识他,年纪稍大一点的叫他“赵老师”,年纪轻的叫他“赵叔”。
  记者在采访中还碰见附近村民来找他,向他请教育种的事。“我这块试验田受欢迎得很,每天都有人来找我!”赵瑜告诉记者,农民群众充满智慧,他们有的人自己育种,改良技术,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从这些老农身上获得了不少灵感。
  扶风不少村子受益于赵瑜的新成果。2010年秋天,扶风召公镇召首村即将秋播,赵瑜带着自己的“武农986”来了,当时这个品种刚刚通过省上审定,召首村大面积种植了“武农986”,面积达到3000亩。第一年,该品种就迎来大丰收,最高产量1230斤,比其他村增收15%至20%,当年就让全村增收26万元!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关中蔓延,但召首村的“武农986”没有发病现象,保持了稳产高产。“武农986”的成功,让赵瑜成了召首村的常客,他经常给村民们讲课,指导村上成立了“召优生产粮食专业合作社”,如今,村民们早已把“科学”融入日常农业生产中。
  “扶风是我的第二故乡,为宝鸡农业发展做贡献,我义不容辞。”赵瑜这些年还跑遍了我市各个县区,他被聘为陇县、千阳、麟游等县的农业技术顾问,帮助当地农业部门和群众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经常是才从这个县考察回来,另一个县的工作人员就已经在家门口等着了。麟游县搞小麦种植试验,作为首席专家,赵瑜要解决小麦品种老化、单一等造成的产量低问题。为此,他经常一去麟游就是半个月,白天研究当地小麦品种,与当地农民交谈了解种植中的问题,晚上则在宿舍搞科研。千阳县要搞“宝鸡市旱作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赵瑜拿出所有知识和经验,将农业科技推广到田间地头,还帮助育成了小麦品种“宝麦8号”。
麦田如茵,风吹麦浪,在“一个人的村庄”中,赵瑜坚守了五十余年,为农民服务了五十余年,虽是耄耋老人,但他说:“我这辈子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我将继续搞好农业科研……”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