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晒伏
◎赵林祥
  乡谚曰:“六月六,晒红绿。”
  这一天,西府一带的农人,都喜欢把保存的秋冬衣物翻腾出来,一件件搭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大日头下暴晒一天,然后叠整齐收存起来,乡里人把这种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称为“晒伏”。此时即将入伏,正是一年中日照时间长、气温高的时节,在日晒风吹中,太阳光强烈的紫外线,能有效杀死病虫,可以驱走衣物因长时间放置积聚的霉气,防止霉变,免遭虫蛀。
  民间传说,二月二龙抬头以后,龙王在六月六这天晾晒龙袍,乡间也形成了“晒伏”的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过去农村生活比较困难,平常人家做一件新衣服很不容易。农人穿的都是自织自染、纯手工做成的蓝布衣物,粗粝而厚实,俗称“老布”。那时候机制成衣很少见,扯一块布料还要布票,即使手里有钱也难买到。孩子多的人家,一般只给老大做一身新棉衣,拆拆洗洗、缝缝补补,老大穿过老二穿,年年穿了晒,晒了穿。衣裳烂得实在穿不成了,也舍不得扔掉,拆下布片做鞋底,将抖落成疙瘩的棉花掏出来,拿到弹棉花的地方重弹一遍做新的。长期养成的节俭习惯,清贫的生活,使农人对衣裳的妥善保存格外重视。
  在我小时候,年年入伏前,母亲再忙也要晒伏。选个晴朗的日子,全家老少齐上阵,分工协作忙活起来。父亲和大哥在院子里树上绑绳子,母亲翻箱倒柜,将存放的棉衣秋衣、被子褥子,一件件捣鼓出来,塞到我怀里,我再传给院里晾衣绳下搭挂的大姐二姐。在我出出进进不歇气的奔跑中,一会儿工夫,缠绕在树间的晾衣绳上,就搭满了七长八短、花花绿绿的衣裳。大姐喊叫着没处搭了,父亲就把屋里闲置的凳子椅子,拿出来放在院子当中的日头下,搭件衣物绰绰有余。直到墙角的柴垛、后院的鸡棚上、向阳的树梢间,都挂满了晾晒的衣物,母亲这才停住手,拍打着身上的尘土走出屋子,撩撩额前花白的头发,面对一院子自己亲手缝制的各色衣裳,眼里露出少见的自豪和幸福。
  接下来,母亲带着姐姐,开始一件件查看晾晒的衣物。抻抻这个、摸摸那个,仔细地捋平褶皱,一个不落地抠掉霉点,不厌其烦地逐一摆弄拍打。对母亲来说,家里的每一件衣服都有一个故事,常常在晒伏的过程中讲出来;哥哥的蓝褂子是她熬了一冬长夜,自己织布一针一线做成的;姐姐的花棉袄,是全家省吃俭用攒了一月鸡蛋换来的洋布;那床最好的绸缎被子,足足喂了一年猪,没舍得吃肉才置下的上等面料……母亲讲着讲着,辛劳换来的喜悦涌上心头……
  晒伏的习俗,古老而悠远,前些年这个时节,随便走进一户西府农家,明丽的阳光下,满院里全是晾晒的衣物:白的衬衫,黑的棉袄,蓝的罩衣,红的被子,黄黄绿绿的毛衣、褂子、褥子,在夏季的熏风里迎风招展,五彩缤纷,实为乡村六月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夏收后农家悠闲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景致。
  晒伏,晾晒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衣物,农人收获后的喜悦,清贫生活中的乐观豁达,寄予未来的美好期望,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一并得到体现和传承。其实,珍惜衣物就是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晒伏,晒出的是农家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