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政法专刊
第04版:西秦视点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公益广告
第07版:文化
第08版:专版
标题导航
|
名家笔下的宝鸡麦收故事
张洁:拣麦穗攒嫁妆的小姑娘
温亚军:爱麦如命的大舅和芽麦
冯积岐:全家人龙口夺食抢收麦子
凤县萌娃开笔礼写人字
省朗诵大赛宝鸡赛区选拔赛鸣金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冯积岐:全家人龙口夺食抢收麦子
1990年的夏收,对于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岐山籍著名作家冯积岐来说,记忆深刻。他在散文《在省作协干临时工的那七年》中,描写了一场与家人龙口夺食的抢收情景。
当年,冯积岐在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学习。1990年6月8日,冯积岐一考完试,就赶紧去火车站搭车回岐山,因为家中有七亩六分责任田,这时节,正是夏收的紧要关头,耽误一天,一场雨就会使麦子芽在地里。冯积岐坐火车从西安到达蔡家坡时,已是晚上十二点,没有去岐山县城的客运车,还有16公里的路。他赶紧坐上一辆摩托车,没多久老天爷开始“变脸”,闪电响雷;摩托车车主到岐山县城外后不愿再走,冯积岐一口气跑了七八里路,跑回村子一看:“打麦场上灯火通明,全村人都在打麦场上垛麦子。”
蚕老麦黄,绣女下床。收麦是大事,人人参与,那时,冯积岐六七岁的儿子就在麦垛子顶上干活。妻子用谷叉向上撂麦捆,儿子稚嫩地学垛麦子,妻子忙着干活脚踩上铁叉,受伤了也顾不上去医治,只是用纱布包了包,就赶紧接着干活。这一场景,看得冯积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把儿子叫下来,立马加入垛麦子的活计中。伴着轰隆隆的雷声,全村人和雷雨天抢麦子;直到凌晨两点左右,才将麦子垛好。
第二天一大早,冯积岐骑着自行车去岐山和凤翔县交界的麦客集上请麦客。然而,活多人少,他没有请到麦客,只好赶回家和妻子一起赶往坡地割麦。妻子是割麦的好把式,冯积岐形容:“她弯下腰,镰刀挥出去一个扇面形,左手紧紧地攥住麦子,三把就是一捆子麦。妻子捆的麦捆子紧凑、俊样,好像画家几笔勾出来的速写。”顶着毒日,两人一天时间就割了二亩六分地的麦子。
麦捆被装上架子车,夫妻俩拉着一车麦子走在凹凸不平的坡路上,不慎翻车了,四五十捆麦子倒在土塄下。这时,看着跌落的麦捆,冯积岐又困又累又气,只能和妻子又把麦捆重新装回架子车。回家后,妻子做饭,自己磨镰刀刃子,不小心让镰刀刃子割伤了手掌,用手绢一扎,次日又接着割麦子。如此,白天割麦,晚上碾打,一家人拼命干了六天,终于将麦子收完。
冯积岐描述的这场麦收紧张、忙碌、焦急,让人感受到了龙口夺食的急促和辛劳,令人感慨农民不易。冯积岐写道:“我觉得,作为农民,我活着,就要劳作。劳作再累,也不是苦难,而是生活中精彩的一部分。”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张琼撰写,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