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西秦视点
第04版:健康养生•广告
第05版:民政六一特刊
第06版:副刊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三贤故里文韵深
千河之畔墨香浓
创作培训结硕果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千河之畔墨香浓
——千阳新时期文学成就巡礼
本报记者麻雪
初夏是个缤纷时节,在千河之畔走一圈,五彩画面越发让人感觉浓烈:
蔷薇花开,蔓蔓枝藤铺满一面墙,花香氤氲;菡萏绽放,悠远清芳;金盏菊艳艳而开,如铺展在河边的锦绣彩毯……啊,好一幅千河花香浓!
前不久,“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宝鸡日报》“文学县区行”活动第二站走进千阳。40多位千阳本土作家、文学爱好者雅聚一堂,在千河边的千湖湿地科普宣教中心进行了文学座谈交流。啊,好一幅千湖墨香浓!
其实,千河之畔缤纷多彩的初夏之花,不正是新时期以来,千阳文学发展的象征吗?!
关键词:诗歌、散文
弹几曲“心弦清音”
“进入五月,家乡以绿色为主色调。原野像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碧绿碧绿的,绿得醉人。走在田间小路上,人很快就被深绿的麦浪淹没,仿佛一个‘小不点’,可心情是喜悦的、畅快的……”这是千阳散文作家姚孝贤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心弦清音》中《五月小麦正扬花》的一段话。
不错,那长势喜人的麦浪,令人兴奋,就如改革开放后,千阳文坛中诗歌、散文的发展一样出彩。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千阳诗人作品的发表数量显著增加,诗的体裁也日渐丰富,获奖等级也在提高。
比如,王育林、周玉彩、王维新、赵群等一批中老年作者在写古体诗的同时,新体诗也占了一定的分量;张惠生、赵煜、赵永宏、祁文杰、常勤俭、郑江泉、李银仓、戴君仁、王勇等一批青年作者在新诗创作中,在状人、叙事、抒情、哲理、意境等方面各有所长。其中,王维新被中华诗词发展研究会、中华诗词协会授予“中华诗词发展杰出贡献奖”金奖。
值得一提的是,从千阳走出去的知名媒体人李勇刚,不仅出版了多部诗文集,还在千湖之畔筹办“燕伋书院”,已策划开展了多场文学采风、座谈活动,为家乡文学发展以尽拳拳之心!
再说散文创作方面:
从1984年起,千阳县政协始编《千阳文史资料》专辑,截至2010年已出版12册,发表散文作品319篇。1995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可爱的千阳》一书,收录散文47篇。
1999年以后,倪高举、杨江海、王育林、张彦芳等人陆续出版了散文集。这些集子中有由著名作家陈忠实、冯积岐和文艺评论家常智奇等人题写的书名或序言。
书集之外,千阳作者在县级以上媒体发表和被收录的散文较多。其中也各有特色,例如:王维新的游记类、王育林的言论类、杨江海的行政类、赵广才的新闻类、郑江泉和罗文学的抒情类、史永峰的杂文类、王元智的叙事类,还有周玉彩、刘海臣等人的作品,都较有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千阳县散文作品获县级以上奖项50余篇次。
近几年,杨惠强、杨海军、杨红芳、赵文周、魏爱云、李会奇、罗永霞、吕晓兰、王秀敏、李敏、李倔等人的诗文创作,也都成绩喜人。他们的作品频繁出现在本报副刊上,或者省、市级其他刊物上,值得关注。
可以说,比起岐山、扶风等文学大县,千阳的作家们正在合力突围!尤其是杨江海、杨惠强、杨海军、杨红芳,形成了千阳创作“四杨”的昂扬局面。
正如姚孝贤在座谈会的发言中所说:“我喜欢读书,也喜欢在文字里沉醉。我认为,文字不说心里话,是写不好的;文字里没有人和事,也是没有灵性的;文字没有向善的、美好的,更是失去了文字的灵魂。”
这段话,也代表了千阳很多作者的心声,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文字弹奏“心弦清音”,让这雅乐回荡在“燕伋故里”。
关键词:曲艺、影视
大戏唱响“望鲁台”
4月24日、25日,由千阳县人民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演出的新编秦腔历史剧《望鲁台》在西安易俗大剧院上演,一时间轰动三秦!
这部大戏获得季国平、马也等国家级专家的赞誉,认为全剧题材厚重、唯美,是一部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上乘之作,希望继续打磨,争取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秦腔历史剧《望鲁台》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不仅与演职人员的辛苦付出相关,更离不开千阳——这块诞生剧作家的厚土。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千阳在戏剧创作上陆续出现了几位较有名气的剧作家以及有影响的作品。如孙仲讯与武维成合作的秦腔古典戏《审坛子》,崔桂林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战龟山》《金泉岭》,赵宝润创作的秦腔古典戏《国慈寺》,刘长春创作的秦腔古典戏《石匠巡按》和大型现代戏《桑园情歌》等。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两位剧作家:
一个是出身农家的朱维,他笔耕不辍的创作与取得的成绩是成正比的。肥沃的黄土地中,他的汗水浇灌出艳丽的创作之花。他先后创作大戏《察哈尔记》及小戏《九品官上树》等大小剧本30多部,其中小戏《九品官上树》、小品《神圣的草地》分别于2009年、2011年获第三届、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优秀剧目奖;2013年小剧《村官上树》获第十六届中国群星奖;2017年大型眉户现代戏《清水弯弯》获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文华剧目奖。
还有一位叫张建军,是一名残疾人,但他的创作故事十分励志。他先后创作《村官马二嫂》等陕西电视台的“百家碎戏”剧本200部;《女村长的风流事》《钱包》等大小舞台剧本6部。不久前,2019年全省重点剧目创作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他的《女村长的风流事》成为我市唯一入选剧目,受到省上专家好评。
同时,还有小品、电视剧本的创作值得关注:
据了解,千阳县小品、电视剧本写作始兴于上世纪末期,“破土”本世纪之初。小品作者主要有朱维、寇玉强等,电视剧本写作主要有张建军、王维新等。王维新编剧的9部电视专题片先后被省、市电视台拍摄播出。
果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比较来说,千阳作家群创作的各类剧本,在全市各县区来看,是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希望他们能够合力形成“燕伋故里剧作家创作群”,如千阳特产的苹果一般,硕果摇枝,红艳夺目!
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改革开放以来,千阳县的报告文学和文艺评论写作从无到有,日渐活跃。报告文学的创作,主要作者有王育林、王维新、赵广才、樊志毅、郑江泉、罗文学;文学评论作者,主要有郑江泉、王维新、寇玉强、赵广才等。
千阳的民俗刺绣艳丽如花,为西府一大特色,走向全国;千阳的“海升”苹果,香飘万里,走向世界……正如本报副刊部主任白麟在此次文学县区行座谈会上所期望的:千阳是古丝路上的重要驿站,秦汉唐宋历代过往的文学大家在这里留下几多千古绝唱;新时代“一带一路”召唤更多本土作家,拿出“要为你升起一千个太阳”的勇气和使命,创作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千阳诗篇”!
初夏,“三贤故里”的千阳,正在以“全国现代苹果产业十强县”的新姿态展示给世人。株株苹果树上,青绿色的小苹果分外可爱,不久的未来,它们会以红艳香甜挂满枝头。希望不久的将来,千阳文坛也会迎来大繁荣、大丰收!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