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木易
说起顾植山,一般读者可能会感到很陌生。然而,在中医界、中国文化传统理论界乃至国际学术界,这个人可是大名鼎鼎,很有影响和威望。
因为喜爱和受益于中医,我们曾在《光明日报》《中国健康报》以及各大网站上多次见过关于这位名家的报道。前不久,在宝鸡召开的全国第七期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培训班上,我们不但见到了顾植山本人,还全程聆听了他的报告《为什么要学习五运六气?》。这次采访也就围绕着他的报告而展开。
五运六气源于《黄帝内经》
尽管年逾古稀,但顾植山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学习五运六气的重要意义,即读懂中医理论、提升中医临床疗效、发掘中医科学原创思维、打开中华文明宝库以及建立大健康理论的需要。与一些人头脑中五运六气“是江湖骗子忽悠人们的玄学”“是封建社会思想中的糟粕”完全不同,顾植山认为,五运六气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现,是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各种事物运动变化都存在着的周期性节律,是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说。
从八千年前伏羲时代的中华文化到五千年前黄帝时代的中华文明,从圭表影长、昼夜渐变到动态太极、阴阳学说,从中华先民“乐律”的发现到“黄历”的制订,从先秦文献有关神话的记载到现代科学考古发现的一件件实证……顾植山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五运六气学说的形成过程,指出其来源既不神秘,也不复杂,而是中医学结合天文、历法、物候、气象等多学科知识,全面运用阴阳五行和开阖枢理论的最高层次的学说,是五藏六府、三阴三阳六经、十二经络等中医概念形成的基础,也是中华文明精华的集成。
(有关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知识,可参见2017年10月7日《光明日报》第3版《为什么说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一文。)
遗憾的是,近百年来,一些学者粗暴地否定五运六气,甚至连中医教材都摒弃了五运六气,许多中医的道理和原则讲不清了,社会上对五运六气学说有着诸多歪曲和误解。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呢?
顾植山说,古代中医教育以家传师承为主,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校教材的系统编写始于以西方科学为时髦的民国时期。当时卫生行政机关悉由西医掌握,对中医学持怀疑、否定态度,甚至一度要废除中医。中医为求生存,不得不向科学标准的西医学靠拢,以西医为参照系统整理构建出中医基础学科体系的雏形,由此也造成了对中医文化原创思维的曲解和失真,造成如今许多的中医医生不会用中医药治病。
以目前中医教材和人们常讲的阴阳平衡为例。有着“第一部生命百科全书”之称的《黄帝内经》,是医之始祖。可《黄帝内经》不讲阴阳平衡。因为平衡是讲某一时间点上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是从空间的、物质的角度看问题;若从某一事物的动态过程看问题,更应注重的是变化状态的平稳与否,而不是“平衡”。一个“阴阳平衡”的提法,把中医的时间动态思维拉向了空间静态思维。再比如,中药讲究的是药性。《汉书·艺文志》中讲药物的性能受天地阴阳五行之气的感应,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气感之宜”,要辨药物的阴阳五行属性,“辨五苦六辛”(五、六之说也源于五运六气)。这是从中华文化天、地、人、物大一统的观念建立的理论。现在的中药药理学与西药一样只讲有效成分、只讲物质的结构功能,不再重视药物的气味厚薄、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能,中药成了西医理论指导下的天然药物。诸如此类问题不胜枚举。
顾植山的见解得到了许多外国专家的认同。德国著名汉学家满晰博说,中医在中国本土上遭到“恶意破坏、荒唐自毁的极端行为”。德国另一位汉学家和医史学家文树德也向我们提出忠告:“必须尊重中医的文化特质,在研究和发掘的过程中,不要走最终把传统医学改造成西洋医学的道路。”
自然大《内经》,《内经》小自然。
顾植山说,《黄帝内经》中处处散发着五运六气的光芒,其思想渗透到中医理论各个方面。中医学的许多重要法则,都出自《黄帝内经》的运气九篇大论。如果不懂五运六气,那么《黄帝内经》是读不透的。
多年来,通过对五运六气学说的研究,顾植山不仅纠正着目前中医理论认识的许多误区,还根据每年运气的特点,制定有效方案,预防治疗急性传染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他还通过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海内外各种形式的演讲、承担各级科研课题等,宣扬普及五运六气学说,培养学术传人。
五运六气亦可药到病除
谈到中医,很多人会说,中医有简、便、廉、验的特色,之后,就语焉不详了。这也导致社会上许多人认为中医只能治疗一些一般性疾病或慢性病,医治不了急危重症,是“慢郎中”。
然而,顾植山本人和众多弟子在临床中,应用五运六气指导救治成功的诸如昏迷无尿、多脏器衰竭亡阳绝汗、高龄多脏器衰竭等危重病例却不在少数。这又是怎么回事?
顾植山先给我们讲了两个“见病不治病”的实例。一是北京有位患者患有严重的牛皮癣,找许多专家诊治都无效果。后来他找到了青岛市中医医院小儿科的大夫王静。因为王静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了两篇借助运气思路治愈皮肤病的文章。王静不是皮肤科大夫,她运用五运六气理论为患者进行治疗,两个多月后这位患者的牛皮癣消失了,皮肤光滑如初。后来,王静讲课,在北京一家医院的微信群里把这个病例讲了。北京皮肤科的主要大夫都在这个群里,他们对这个病例的治疗赞叹不已。大家感慨地说,这个五运六气理论值得我们好好了解研究。第二个实例是治疗肿瘤。去年6月,一位重症肿瘤患者找顾植山看病,来之前患者已被医院诊断是肺癌晚期并向胸口转移,而且胸积液已经抽了两次,计约6400毫升。没想到,二诊就感觉有了一定疗效,3个月后,患者大小便也逐渐恢复正常,体力和精神状态有明显好转。顾植山用的方子没有直接针对肿瘤进行治疗,全部是扶正调运气的。这就给人们一个启示,原来调整好身体状态以后,调动身体的抗病能力,身体正气的能力是远远超过外来药力的。这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堡垒最容易被内部攻破。要想不被攻破首先要解决内部问题。同样,对即将被攻破的堡垒,当然可以借助外力,但最关键的是要想办法解决内部问题。顾植山形象地作了个比喻。
甲流肆虐暴发时,西方人认为身体抵抗力较弱的老幼病孕容易得病,结果发病的却多是身体相对强壮的青少年人群。这是怎么一回事?他们不明白。顾植山说,其实,《黄帝内经》对疫病的发生提出的是“天”“人”“邪”三虚致疫的病因病机学说,对此说得清清楚楚。《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虚不同于弱,“虚”是空隙、乖戾。天虚是天气乖戾而有隙,人虚是有隙可乘之人,虚邪是因隙产生和乘隙袭人之邪,故称“虚邪”。这较西医单纯注重直接致病源的疫病病因理论显然要全面和深刻。知道了“三虚致疫”,才能明白防“虚”不等于防“弱”;才能清楚为什么得甲流多的不是世界卫生组织强调的老、弱、孕、幼,而是身体相对强壮的青少年人群了。
推广五运六气宝鸡大有可为
据了解,全国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培训班在宝鸡举办还是第一次,这也是第一次在西北地区举办。过去能拜在顾植山门下的徒弟,都是东南地区的,西部地区竟无一人。此次,他为何一改过去十多年间“西行不入秦”的历史,带领众多高徒名家来到宝鸡,并一次招收西部地区36位医师为流派传承弟子呢?
“陕西宝鸡是炎帝故里,甘肃庆阳是岐黄圣地,可以说西部地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发源地。”顾植山说,最早他们考虑到西安是省会城市,曾有意在西安办班并成立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甘肃兰州也诚意邀请,积极联系,但最终还是让情深意切、笃信好学的宝鸡人捷足先登、拔了头筹。全国第七期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培训班不仅由宝鸡市中医医院承办,而且在医院建立了龙砂医学流派推广工作站,成为西部地区推广五运六气学说的高地。
成为高地是荣誉,也是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提出,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医学为什么能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顾植山说,他个人的体会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医学具有如下突出优势:一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黄帝内经》直接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源头——黄帝文化,根基最为正宗;二是《黄帝内经》整合了太极阴阳、开阖枢三生万物和五行学说三大基本理论,反映中华文化原创思维的系统最为完整;三是《黄帝内经》的理论受后世封建迷信等思想的掺杂最少,保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纯净内涵;四是中医学研究的是天人相应和强身健康的道理,是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瑰宝”;五是《黄帝内经》从阴阳五行模式推衍总结出来的藏象经络、五运六气等学说,在传统文化中已达很高的学术层次。
顾植山希望宝鸡在打造西部地区推广五运六气学说高地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某些将“五运六气”简单化、机械化、绝对化、神秘化的倾向,能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讲清楚中医药文化的精粹和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大方向,真正将国家大健康的方针落到实处,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引领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中医的传承、发扬、研究与创新,为热衷于中医经典理论学习的人们提供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