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一号文件
■莫伸/著
  那是一个转折的时代!
  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那是一个难忘的时代!
  小岗村注定会比孟家坪村更出名。全部原因就在于他们有那样一份留给历史的明确印记——1978年11月24日冬夜,小岗生产队20名农民代表聚集在村里一间破旧的土屋里,庄严地签下了一纸契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这份契约作为珍贵的文物,如今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当事隔多年,我在网上看到这份契约的影印件时,发现上面的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错别字很多,很不成样子。但是当我埋下头来,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它时,却那么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冒死拼搏的凛然,一种粉身碎骨的决绝!
  我想起了孟家坪村村民们在那样一种时刻的同样抉择!
  无论小岗村人还是孟家坪人,他们都只是一群文化不高的普普通通的农民,但是尽管文化不高,他们心里却非常清楚,“包产到户”这四个字读起来平常,却是触犯不得的!
  他们实在是没有别的选择!
  后来许多人惋惜,当时没有哪位摄影家用手中的镜头让小岗村和孟家坪人的壮举成为一个历史的定格。但是更多的人明白,假设当时真有摄影家能够拍摄他们,那他们的举动就不具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了!
  其实,所有今天人们对往事的追忆都带有庄严和神圣的意味,而忽略了当时他们的心境更多的是凄凉。他们之所以选择这样做,根本谈不上企图,更扯不上主义!他们只是怀揣着一个最原始的希冀:想活命!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他们这些泥腿子做的竟然是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件事将影响到整个共和国的历史进程!
  值得一说的是,次年——1979年,小岗村无论粮食还是油料产量,都获得了此前从未有过的丰产。自合作化开始后的整整23年间,对国家派定的粮食征购任务小岗村从来都是颗粒未交,而1979年当年便上缴了24995斤,超出应交定额的7倍。而卖给国家的油料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
  同样是这一年,孟家坪村打下的粮食,竟比没有实行责任制前的1978年增产了71%。而在紧接其后的1980年,尽管遭受了伏旱,孟家坪村的粮食生产不但没有减产,反而在1979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继续实现了增长!这一年底,全村16户人家中,有8户分别买了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有两户修了6孔新窑——放在今天,这似乎太不值得夸赞了,但是在那个岁月中,这却是了不得的大成就!能够为这成就添加一笔注解的是,那时候我和我的妻子都是领取国家工资的铁路工人,但我们不仅没有能力购买自行车和缝纫机,而且此前借钱(凭票)才买下的一台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由于迟迟还不了别人的钱,只好又将它卖掉。
  不过短短一年时间,小岗村就活了!孟家坪就活了!
  要说复杂,围绕着小岗村和孟家坪斗争的过程远比文字能够写出来的复杂得多!
  要说简单,也非常简单。所有这一切的缘由,都在于农民想改变从前的政策,而所有农民取得的成就,都在于政策被改变。
  若干年后,著名词作家晓光和曲作家施光南创作了一首歌,这首歌在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游行队伍中,伴随着农民兄弟姐妹们轻巧的舞步,回荡在天安门广场: 
  我们的家乡,
  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这首歌是那么明朗,那么阳光,那么充满想象又那么激情昂扬。当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我浑身的血液都像是沸腾了,不由得就站起身来——我想起了小时候目睹的安徽难民、河南难民、四川难民、甘肃难民……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永远是那么憔悴、那么褴褛,永远在含着泪水不停地向人们作揖,永远在哀告苦求对方给口吃的;有时候,当你不给他们一口馒头时,那些怀抱着婴儿的母亲就扑通一声朝你跪下……
  我们的未来,
  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我是那么喜欢这首歌,喜欢它的旋律,喜欢它的含义,喜欢它传达出来的愉悦。我从来没有想到,一首歌竟然会产生那样巨大的魅力!它竟使我心潮澎湃,使我热泪盈眶!
  我还想起了当年我虽然住在城市里,却整天到郊区农田里去挖野菜打槐花,想起了当年十二盘农民家中那爬满了虱子的、全家唯一的一床被子。我也想起了小岗村,想起了万里,想起他在风雪中走进贫苦农民家中的情景。历史证明,关键时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需要有人拍案而起,由于有万里等人的实践和坚持,安徽的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中国农业无可争议的带头羊,安徽农民率先走出了笼罩在他们头顶上几十年的阴影,率先吃饱了饭。
  中流砥柱
  如果说万里是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那么邓小平就是改革开放的中流砥柱。
  其实,为安徽的农村改革撑腰,为整个中国的农村改革撑腰,为整个中国人民吃饱肚子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首推邓小平。还是用那位充满激情赞美万里的作者的话来说:万里之所以能够在安徽大刀阔斧地搞农村改革,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位改革家的背后有一座巍巍高山——邓小平!
  (连载2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