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见证
■李舫/主编
  编者按: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伟大前行的40年。站在40年的历史节点上,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主编的《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人》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书中40位代表人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实践者、参与者,更是重要见证者、推动者。他们的经历与奋斗,让后人得以窥见改革开放40年的每一次彷徨与前进、每一次探索和成功。本报今日起将选取书中宝贵瞬间,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以飨读者。
  蒋子龙
  不是我选择了改革,是改革选择了我
  沧州地处河北省东南部,北依京津,南接山东,东临渤海,京杭大运河贯穿其间。因与大海为邻,得名沧州,意为“沧海之州”。沧州是蒋子龙的故乡,14岁之前,蒋子龙的生活在沧州农村里度过,那里高高的土房,比两边的土地矮一大截的车道,村子外面的大水坑,以及在水坑里摸鱼洗澡的日子,都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记忆里。好多年以后写散文,提到家乡,蒋子龙仍然说:“沧州,像梦一样永远跟着我。”
  蒋子龙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很多地方都比沧州富饶、美丽。但是,这个普普通通的沧州却给了他巨大的触动与濡养,他把沧州当作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根据地。虽然蒋子龙是以工业题材小说在文坛上闯出一片天地的,但是他骨子里却是一个农民,他在很多场合,都一再强调这一点。他的农民本色,是沧州给他染上的,他磊落豪直的性情,庶几与这片土地脱离不了关系。
  当改革开始激荡生活,作家的创作之火随之点燃
  不管愿不愿意、理不理解,文学成了蒋子龙的选择,带给他荣光,也带给他艰难。很多人都问蒋子龙,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创作工业题材小说?蒋子龙感叹地回答:“人的一生总会碰上那么几次鬼使神差、歪打正着的事情。‘人’字是由两根棍子斜搭在一起构成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命运要由别人横插上一杠子才能完成。”
  某种意义上说,蒋子龙的创作就被这样一种莫名的力量推动着往前走。1975年秋天,全国“工业学大庆”,掀起了一股“抓生产”的潮流。那时候,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系统学大庆会议在天津宾馆召开,蒋子龙所在的天津重型机器厂是一机部所属的大厂,蒋子龙作为厂子的代理工段长,参加了会议。就是在这个会场上,《人民文学》的老编辑部主任许以找到了蒋子龙,告诉他,毛主席亲自下令,停刊多年的《人民文学》要在1976年复刊。许以希望蒋子龙能够为复刊的《人民文学》写一篇小说。
  《人民文学》是“国刊”,是业余作者梦寐以求发表文章的文学圣地,《人民文学》的约稿该是多大一桩喜事!但是蒋子龙并没有受宠若惊,也不敢过于兴奋,那个时候他的作品发表得并不多,心里没有底,只是谨慎地答应试一试。碰巧的是,那个时候的蒋子龙正被大会上一些先进人物的生产事迹所感染,觉得有很多话想说。于是,就在开会的宾馆里,他没日没夜地写了起来,由此有了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的诞生。
  《机电局长的一天》后来发表在复刊第一期的《人民文学》上。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霍大道,其原型就是蒋子龙所在的天津重型机器厂厂长冯文彬,以及蒋子龙在会议期间了解到的南京汽车厂的一位副厂长。蒋子龙运用文学的手法,把两个原型人物的人格与事迹揉搓成了雷厉风行“抓生产”的霍大道。回头来看,霍大道的“抓生产”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的抵触情绪,同时也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轨道实现了对接,因而成为过渡年代里的一篇颇具先声的过渡小说。
  三年之后,1979年,蒋子龙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这篇小说的影响更大,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也使“蒋子龙”这三个字从此烙在了当代文学的史册上。《乔厂长上任记》讲述了“文革”之后,某重型电机厂生产停顿,人心混乱,老干部乔光朴主动出来收拾烂摊子,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从而扭转工厂被动局面的故事。小说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朴的光辉形象,被认为是“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
  但是谈起这篇小说,蒋子龙却说:“《乔厂长上任记》的创作过程非常简单,简单到不是我找到了乔厂长,而是乔厂长找到了我。”当时,蒋子龙只花了三天时间,就写出了这篇垂名之作。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乔厂长”这个人物,在蒋子龙那里早已烂熟于心,他此前虽然未曾写出来,但在心里,他已经对这个人物描摹了上百遍。
  蒋子龙的回忆印证了我的猜想。大概在1977年后,他在重机厂的锻压车间任主任,那时候的蒋子龙,攒足了力气想好好干事。(连载1)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