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文化周刊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防震减灾
第07版:社会新闻•广告
第08版: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
支前往事
抗战时期凤县工合运动如火如荼,生产军需民用物资支援抗日
凤翔姑娘缝制军鞋送给解放军,彭老总在紫荆村蒲家窑洞开战前会
眉县人赵振华
为躲避日军空袭而建成的窑洞工厂,有力支援了抗日前线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为躲避日军空袭而建成的窑洞工厂,有力支援了抗日前线
本报记者张琼
宝鸡有一处工业遗址,曾被林语堂参观后评价为:“这是我所见到的中国抗战期间最伟大的奇迹之一,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林语堂说的是宝鸡申新纱厂窑洞工厂,位于金台区长乐塬。1940年,为躲避日军空袭,申新纱厂建成窑洞工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生产出大量棉纱和布匹支援抗日战争。
上世纪40年代,14岁的流浪少年张东阁来到宝鸡扎根,经人指引,他来到窑洞工厂谋生。他曾向记者回忆说,当时,他看到山坡边有20余个窑洞洞口,其貌不扬,工人忙进忙出地搬运布匹纱布。走进窑洞里面则让张东阁目瞪口呆,窑洞最宽处有六七米,纵深望不到头,几孔窑洞之间互相打通,纺织机整齐地摆放在窑洞里,数百人在机器前穿梭忙碌。自此,张东阁就在窑洞工厂里当起了粗纱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从窑洞里搬出。
为啥要建这个地下车间?张东阁一问老员工才知道,1938年民族企业申新纱厂在武汉遭到日机轰炸,受到重创。厂子搬到宝鸡后,又受到日机轰炸,不仅生产的棉纱、布匹和机器被毁,甚至一些员工被炸死炸伤。为避免悲剧重演,申新纱厂领导者决定开挖窑洞,建成窑洞工厂,把机器和工人都掩藏在窑洞中,既能防止空袭,也能保证生产。自从搬进窑洞工厂后,棉纱产量达到申新开厂以来的最高水平。老员工自豪地对张东阁说:“咱们不少从窑洞生产出来的白布被改制后,送往前线,支援抗日去了!”
确实如张东阁所讲,根据资料记载,1941年4月19日,窑洞工厂正式运转,万锭纱机搬进窑洞,纱厂70%的设备被安全隐藏在窑洞里,平均每锭每日生产20支棉纱0.4公斤。申新纱厂的销售账显示,在1942年购纱最多是“工合”供销处,除供应宝鸡、凤县双石铺的生产合作社外,还曾直接供给陕北榆林的地方小工业。路易·艾黎曾说,申新迁宝对“工合”生产和抗战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两年前,宝鸡申新纱厂旧址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随之长乐塬工业遗址公园项目也启动建设,如今申福新办公楼等部分历史遗迹已经修缮完成。借助这一工业旧址的修缮,宝鸡抗战工业文化将被越来越多人知晓。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