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让机器人变身高级技工
——探访陕西省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研究人员正在调试智能设备

  本报记者魏薇
  现在企业招聘技术工人特别难,焊工、钳工、铣工等技工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于是“机器代人”的愿望就显得尤为迫切!近日,记者来到陕西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探访陕西省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这是我省唯一一家在机器人领域通过论证的省级创新中心,它的构建和研发思路是什么?日常如何运作?能否支撑起服务广大工业企业的重担?请看记者调查。
  机器人干起了高难度“脑力活”
  3月22日,记者来到陕西省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走进智能车间,只见智能机器人生产线整齐排列,一件件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底盘结构件,由自动运送车运往指定工位;智能机器人灵活挥动着“手臂”,抓取部件,先用扫描枪仔细“端详分析”材料的成分,了解部件结构,然后再进行焊接,不到20秒,一块汽车底盘结构件就焊接成功了,精细的焊缝,展示出了机器人精湛的工艺。
  焊接技术需要工人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实践才有可能达到精湛的技艺。而智能机器人要取代人工,“玩转”焊接技术,是一件高难度的“智力活”。
  陕西省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是2018年9月中旬经省工信厅批准成立的,是全省唯一一家在机器人领域通过论证的省级创新中心,也是我省“中国制造2025实施纲要”创新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中心负责人景岩介绍说:“宝鸡有深厚的工业积淀,工业门类齐全,尤其在装备制造领域有很强的市场转化能力,对创新与技术的需求非常旺盛,所以就需要一个中间机构,帮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对接,使科研成果实现转化,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我们创新中心的功能就在于此。”
  据了解,该中心的研究方向是在智能机器人共性技术研发、关键技术方面进行研究突破,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行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未来将源源不断地向本地制造型企业提供强大的前沿技术支持。
  15名高端人才扎根宝鸡
  平均年龄27岁
  除了搬运等简单的体力活外,要想让机器人在焊接、喷涂、切割等领域实现代工,不仅得让它理解其中的工艺,还要能执行,这就需要既懂工业又懂人工智能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来做技术的转化与突破。
  陕西省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其中包括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芮筱亭、王国平和张映锋教授为主的10名专家团队,还有65人组成的技术团队。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名校的15名博士硕士选择扎根宝鸡,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专业涉及核物理与应用、材料、焊接、数学、计算机应用等。研发部负责人梁桉洋,原本在阿里巴巴杭州总部从事算法研究工作,与海归妻子张梦婕,在杭州落户有房有车,工作生活十分惬意,但他们一致认为工业智能制造将是“下一个风口”,是一份值得全身心投入的事业。在妻子张梦婕的支持下,他们放弃了在大城市的生活,加盟创新中心来宝鸡开辟“智能制造的沃土”,焊接就是他们选择的第一个突破口。
  梁桉洋告诉记者,要想让机器人懂焊接,就得让机器人实现两个能力的提升,一是不断丰富机器人的感官和思考功能,使得其可以在功能上像人一样去判断材料,选择不同工艺不同手法等进行作业;二是机器人得“知行合一”,当它干的活越来越多、积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时,能从单纯的执行单元上升为集思考、决策、执行于一体的智能化单元,就像“阿尔法狗”,与人类下了千万盘棋,已经掌握了各种破题之术,能击败人类职业选手。目前,中心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已在实验室里经受了数十万个不同类别的工件训练,在钢材焊接上掌握了能与高级焊工叫板的能力,铝件焊接上也实现了与中级焊工“PK”的能力。
  记者在该中心的智能车间,看到一个电脑系统在实时监控机器人的操作细节,据南京理工大学博士、中心技术推广部负责人康承飞介绍,这是该中心自主研发的Arcbox(系统中控硬件),它运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把工业机器人、焊接电源、计算机、云平台等有机结合,不断收集机器的过程参数,对各种数据进行运算统计,从而不断优化焊接工艺。目前,中心所研发的第一代智能焊接机器人已完全具备市场能力,并运用到了船舶、商用车制造等多个领域。下一步,中心还将向石油化工、海工装备等领域推广智能机器人。未来将缓解高级技工“用工荒”
  几名在创新中心考察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企业想招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很难,不仅人工成本很高,月薪最少五六千元,而且由于人力不到位,技术偏差大,就算企业接到利润高的订单,也担心不能保质保量完成交货,而这个智能中心的成立,有望帮企业解决技术和人力上的问题。
  据景岩介绍,中心没有技术研发上的引领力,就没有战斗力,未来中心将把全部收益的50%投入到技术研发当中,实现市场与技术相融合的良性循环。创新中心可对我省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行业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和技术支撑,涉及企业规模约为6000亿元,缓解技能人才短缺5万-10万人。
  近年来,我市鼓励各类研发机构在宝鸡建立创新中心,形成“智力库”,以完善创新链、构建服务链,“宝鸡装备制造产业基础良好,转型升级的潜力大、压力也很大,这对缓解高级技工‘用工荒’来讲,意义重大。”据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该中心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将为宝鸡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不仅能推动高校的相关专利在宝鸡转化和落地,还能使宝鸡企业更便捷地把握行业风向和新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