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政法专刊
第04版:西秦视点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体育周刊
第07版:副刊
第08版:综合
标题导航
|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记者?
一号文件
红船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号文件
■莫伸/著
南斑原来是全社最落后的村子,但分社后最积极,有的人天不明就在地里等着做活儿呢,几天之内就把过去耽误的活儿做完了。而有些尚未分社的村子,却依然落后如故……
为今之计,出路何在?大多数农民都认为把社划小,每村一个,是解决当前矛盾最有效的办法。这样,不管在劳动质量上、组织上还是粮食分配上,等等方面,问题会大大减少,发生了问题也好解决得多。
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再看陈冏台的这一段话,禁不住让人感慨万千。
在《农村见闻录》中,陈冏台还写到农村干部的选举。选举时,政府早已经定好了人选,但还是要让农民来过一遍程序。农民对此意见很大。
有一次选举完后,周大坐在十字路口气呼呼地说:“我说不来,不来,人家选谁咱没意见,还是硬把我叫来,结果你们事先都商量好了,还叫我咧!”
其他人笑着说:“算咧算咧!快回去睡觉,把你气上臌胀病了还没钱请医生呢。”
陈冏台问农民:政府提出的人,是否都是大家所拥护的、能为大家办事的人?
他们说:“有些是,有些不是。就社主任陈益茂来说,过去抽烟、赌钱,把一份家产踢光了,人都叫他二流子,但因为成分好,又能说会道,爱和干部接近,表现假积极,便入了党。政府在选举时,净提的是党员,因此谁能不选人家呢!”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叫陈益茂的社主任,土改的时候原本是个没落地主。之所以没落,是因为他抽大烟和赌博,把好好的一个家败了。
土改是根据土改前三年家庭经济状况来定成分的。陈益茂的败家恰好在土改前三年,于是原本应当是没落地主的他摇身一变,成了苦大仇深的贫雇农。
接下来,他被内定为社主任的人选了。
陈益茂之所以能够受到重用,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出身好,是党在农村中的依靠对象。其次,他能说会道。尽管他有许多恶习,但在党风清正的情况下,他必须收敛自己的行为,这就使得各级工作人员并不能确切地了解到他的过去。何况陈益茂靠拢党组织确实很主动、很自觉,这就使得他平步青云,从一个人人不屑的二流子,一下子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带头人。他先是当上了村支书,掌握了全村的最高权力;后来又担任了高级社的社长,权力更大,地位也更高了。
在困难的日子里
让人无限感慨的是,自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农业合作化,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二十多年中,随着农村极左政策的强力推行,中国的农业越来越不景气,农村越来越萧条,农民越来越贫穷。
至今,只要你深入农村去和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民敞开心扉细谈,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风烟仍然会不时地在你眼前飘动。
我曾经问过不少人,三年困难时期究竟是指哪三年?
回答很不一致。有的说,从1957年开始,粮食就非常紧张,因此三年困难时期可以从1957年算起;但更多的人说,最困难的是1959年到1961年的这三年;还有些人说,最困难的是1960年到1962年这三年。
但不管具体是哪三年,一个大家都共同认可的事实是,从1957年以后,粮食和其他物品的供应就越来越紧张了。
对这种紧张,我深有体会。
1961年,我正在宝鸡市上马营铁路小学读三年级。那时候学校只上半天课,剩下半天时间都回家去。春秋天去挖野菜,冬天去农民地里挖剩下的白菜根。再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在所有允许你开垦的土地上种植各种农作物,以作国家供应粮食不足之补充。
在那段难熬的岁月里,我这个铁路职工的孩子不仅开过荒,种过玉米,种过红薯,而且在自己家中养过鸡,养过兔子,甚至养过猪和羊。我挖过也吃过各种野菜,吃过槐花,吃过灰灰菜,吃过六合面——那是一种我只知道名字,却至今也搞不懂的食物。只记得吃进肚后拉不出大便,以致大人们只好想尽办法用手去抠。
有些东西把人吃得一见到就反胃,如今红薯和南瓜都成了健康食品,但在当时,不少人只能整天吃红薯和南瓜来充饥与救命。以南瓜为例,我们家在黑市上买来了两架子车南瓜,天天吃,顿顿吃,偶尔做一顿面条和米饭,里面也必定掺杂着南瓜。就这样一直吃完,然后再去买南瓜接着吃。究竟吃了有多长时间,我不记得。总之,吃得我只要见到南瓜就反胃。
再说红薯。当时粮店里面粉和玉米面粉不足,就用红薯来顶替。具体是5斤红薯顶1斤面粉。其实这并不可怕。毕竟顶替是有限的。可怕在于我家为了度过饥荒,在上马营铁路医院后墙边开垦了一片荒地,种的全是红薯。那一年红薯产量不错,秋天,红薯被一筐一筐地抬回家。谁料想红薯极易腐烂,而且一出现腐烂,马上就迅速传染蔓延,结果我们家天天抢吃红薯,吃得人只要一看见红薯就害怕。改革开放后,粮食选择的余地大得多了。结果有整整20年时间,我从来不吃一口红薯和南瓜。只是近年来才渐渐改变了对这两种食物的恐惧。
那时候逃荒要饭的特别多。而且最多的是两个省份的人,一个是甘肃省,另一个是河南省。比这两个省少一些的就数安徽省,以致我小小年纪,就已经知道如何辨别这几个省的不同语言。
2007年,我由于采访自强自立的优秀妇女典型刘忠群,在陕西安康市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住了将近10天。这是秦巴大山深处的一个村落。离开王院村赶到旬阳县城,见到了旬阳县中医院院长刘化明。刘化明是刘忠群的初中同学。
(连载9)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