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身着服:
云想衣裳花想容
本报记者王星
    宝鸡    国墓地出土的丝织品

  人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服饰,也是女性美丽打造的重要部分。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云想衣裳花想容”……古代诗词中不乏对女性服饰描绘的句子。谈到制衣,自然离不开针和线。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嫘祖教民养蚕织布、黄帝始制衣裳,从此结束了赤身的历史。
  远在新石器时期,女性就开始追求美。这一点,从我市北首岭遗址中似乎能找到一些答案。
  北首岭遗址中曾出土陶纺轮22件、骨锥282件、骨针55件,这些就是纺织制衣的工具。有学者提出,出土于北首岭的一个残长6.7厘米的陶塑人半身像是穿着上衣的。如果这个观点成立,不难想象,我们的先民正是利用捻动线杆使陶轮旋转的力,将松散的植物纤维和兽毛旋拧成线,再用骨针将它们编织、缝制成遮体御寒的衣裳。这样看来,原始的纺织品生产,是从纺砣纺纱捻线开始的。
  西周时期,我国已经开始人工栽植桑树,《诗经》中的“无折我树桑”指的就是栽种在屋边的高干乔木桑,“猗彼女桑”指的是低干桑。这是说,周代已有在房屋周围种植桑麻的规定,否则就要受罚。《周礼·春官》记载:“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简单说,就是不同场合要准备不同的礼服,如祭祀之服、朝会之服、兵戎之服、吊丧之服、婚礼之服等。
  上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在宝鸡茹家庄西周国墓葬中,发现了许多丝织品和印痕。伯墓室中发现两处,在其夫人井姬的墓室中发现的丝织品,附在骸骨下的淤泥土上,共三层,还有刺绣的印痕。附在泥土上的西周丝织物印痕中,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其单线绣出的图案使用了“辫子股”的针法,有很鲜艳的朱红和石黄两种颜色。考古专家表示,它称得上我国古代迄今最早的刺绣工艺实物标本,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经汉、唐、宋、明、清的演变,我国古代服饰艺术快速发展,也一直伴随着古代女性的审美变迁。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