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头戴钗:
不见惊鸿偏凤髻
本报记者张琼
    宝鸡    国墓地出土的女相铜人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髻鬟垂欲解,眉黛拂能轻。”“不见惊鸿偏凤髻,空余天鉴写云鬟。”……古往今来,人们颇为看重女性的如云鬓发、青丝缕缕之美,丰富多样的发型,有随云髻、盘桓髻、桃花髻等。自然,发饰种类也格外多,且留下许多发饰文物,如笄、簪、钗、步摇等。宝鸡是文物大市,出土了不少发饰文物,这些发饰文物再现了古代女性的头顶时尚。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有一件西周时期的女相铜人,出土于我市茹家庄村的国墓地。这件女相铜人高11.6厘米,穿对襟袍服,两手呈握管状。她的头饰颇为奇怪,如一个盘曲向上的鹿角或羊角,这种发饰造型在国墓地出现频率较高,考古人员称其为三叉形发饰。在国墓地的棺室内,曾发现丝绳缠绕的痕迹。女相铜人从发饰到服饰颇具民族风,国人在装扮上与战国之际蜀人的装扮有相似之处,可见当时的宝鸡地区是一个多部族文化融合区域。除过国三叉形发饰,在周原还出土了大量的笄,笄的材质不尽相同,有骨、玉、石、象牙、铜质等。但数量最大的是骨笄,即兽骨制的笄,形状大多是长锥形。
  考古人员还在云塘遗址发现了制骨作坊,可以想象,数千年之前,制笄匠人在此磨兽骨做发笄的场景。为何西周墓地会出土如此多的骨笄呢?翻阅资料可以发现,周代盛行“笄礼”,一般在女子十五岁时举行,是周代女子的“成人礼”,以提醒女子已成人,再也不是梳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了,而是绾起头发修养德行的成年女性。西周时期,骨笄盛行,为大众发饰,甚至有专门生产管理笄的官员。若要制作一根骨笄是有严格流程的,需要匠人细致地完成选料、切锯、削锉、打磨、镶嵌五个步骤,实打实的纯手工打造。
  当然,西周时期女子头上的笄,已经不单纯是一件发饰,也被赋予了更多礼的含义:它成为提醒女子成年的一个礼仪符号,敦促女子承担责任、自律言行、修养德行。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