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岁有在读书
本报记者符雅琦
在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光公司),提起王岁有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知道他是劳模。
“爱看书”“爱学习、喜欢钻研”“一把技术好手”“当之无愧的劳模”……还没见到王岁有之前,就听到许多人这样评价他。
高考化学100分想学电子学了化工
王岁有是“老三届”学生,1970年参加工作,一直在宝光公司当会计。本以为会和财务打一辈子交道,没机会再上学了,这让喜欢读书的王岁有有些失落。
1977年恢复高考,王岁有参加了考试,被当时的西安交大医学院录取,但不喜欢学医的他毅然放弃了这次上大学的机会。第二年参加高考,王岁有考了389分的高分,其中化学考了100分(满分),被西北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提走了档案,这让王岁有犯了难。为啥?原来他所在的单位是搞电子工业的,虽说他干财务,但他想学的还是电子专业,却因化学考试成绩优异被化工学院录取。最终王岁有还是决定去上大学,因为年龄大了,不能再等了。
1982年大学毕业后,王岁有回到了宝光公司,被分到锅炉煤气车间(13车间)当技术员。这个工作与他所学专业完全不同。因此,要想当好技术员,意味着王岁有又要重新学习。
啃书本学技术解决了厂里大难题
宝光公司是生产电子管的企业,要把煤变成水煤气用于电子管的烧制,包括封接真空灭弧室,都是用水煤气生产的。但由于工艺落后导致煤气产量降低,还经常发生炉内板结故障,造成停气停产,这让全厂人头疼不已。
怎么办?时任车间副主任的王岁有认为,他有责任解决这个问题,减少厂里的损失。
“当时的水煤气工艺是从苏联引进的,我们没有人懂这些设备的工艺原理,只能自己啃书本研究改进。”王岁有到处找资料、买书、泡图书馆,出差途经其他城市的图书馆也进去查资料,借不走的书,他就抄在笔记本上。
王岁有的老伴告诉记者:“他那时候像着了魔一样,白天上班查看工艺路线,晚上看书彻夜不眠,一年内他看过不计其数的书,都没怎么好好休息过,就一门心思,非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不可。”
有付出就有回报。半年后,王岁有心里有底了,煤气之所以会烧结导致不出气,是温度没有控制好。只要重新改进工艺,改造一些管线和设备,就可以解决问题。
王岁有经过三次尝试,终于彻底改进了原工艺,一下子提高了产气量,一年下来仅购买煤炭一项,就为厂子节约了几十万元。
这个问题解决后,王岁有又发现,由于原快装锅炉内拱结构差,导致炉内燃烧不旺,经常脱火。有了之前的经历,领导让他放心大胆地改。于是他通过查阅资料,翻看相关专业书籍,反复研究,最终重新设计,同工人们一起改砌锅炉内拱,改善了燃烧工艺,煤气产量也上去了。
为此,全厂人都认为王岁有有真本事,为王岁有的过硬技术竖起大拇指。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企业包括省外运用水煤气工艺的企业技术专家,纷纷跑来“取经”。王岁有一下子成了“名人”,他撰写的相关论文屡次获奖,经他改良的水煤气工艺在行业内被广泛应用……1987年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
书本成就了他也陪伴着他
记者看到,王岁有家有很多化工、机械、设备方面的工科类书,书里的字很小、很密,还有一些看不懂的复杂的机械图纸,看上去很有年代感。这些书都是王岁有当年用他每月50多元的工资买的,用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王岁有说:“是这些书成就了我。”
记者问他家中有多少藏书,王岁有笑着说:“记不清了,几千本是有的,退休后处理过一批不实用的书,当时就拉了一拖拉机。现在还保存了一些书,闲下来的时候看看。”
王岁有说,他这辈子最难忘的就是通过书本,让他解决了工作中的两个问题:一个是锅炉和水煤气问题;一个是1991年他任动力处副处长后,在氢氧站改造中,他主持把电解制氢改建成天然气裂解制氢,这个新工艺他全程参与,在实际生产中解决了电解氢工艺耗电量大、产量小等问题。
解决这两大难题,让年过七旬的王岁有感到最开心。他说:“工艺改造要保证生产运行,还要保证不出事故,技术要点不掌握,改良无从谈起,所以我看书学习,就要把它学懂、弄通,更要学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