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西秦视点
第06版:人社专刊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文学周刊
第09版:文学周刊
第10版:文学周刊•连载
第11版:文化
第12版:综合
标题导航
|
《人类的明天》
《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下一站火星:马斯克、贝佐斯与太空争夺战》
网文流行元素与本土历史的融合
一号文件
红船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号文件
■莫伸/著
走到村头,他内心的激动更加强烈。村子还是从前的村子,道路还是从前的道路,但整个村子比他离开时更热闹也更红火了。具体地说,从前村子完全是自然形态的,而现在到处张贴着各种各样的标语。那些标语口号像一把把烈火,能够把一个人胸腔里的热情全部点燃。
6月25日回家,先是按习俗拜访了一些多年不见的亲友,其间也谈起了合作化,陈冏台敏感地发现,几乎所有人谈起合作化,都没有他内心里拥有的那份激动和热情。他们要么不以为然,要么愤言频爆。
陈冏台愣住了,他对农村的面貌做过种种猜测,唯独没有猜到会是这样一种情况。他当时就有种预感,觉得事情不妙。
但是,不妙在哪里,为什么不妙,却理不出个头绪。
第二天,他便以一个革命军人的自觉和自律,主动到父亲和弟弟所在的生产小组参加劳动。
这一参加劳动,他马上就发现问题了。
生产小组有十几个人,年龄都比他大。陈冏台把他们或者叫叔,或者叫哥。这样一种看着他长大的亲邻关系,使得他们在陈冏台面前说话少了许多顾虑。结果,对合作化不满的言论就不断地飞进陈冏台的耳朵里了。
陈冏台的家乡中斑竹园村,土改后成立了互助组,1956年又成立了初级社。初级社成立不过半年,立即又“跑步”进入了高级社。
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初级社、高级社这些称呼已经遥远而陌生了。
所谓“初级社”是指从简单的互助组过渡过来的、以自然村或者更小单位联合在一起的农业组织。在这样的生产组织里,农民不仅可以凭自己的劳动分红,还可以凭自己的土地、大型农具(如牲畜、大车、水车等)参与分红。它有点类似于今天一些投资者的股份制。这种组合方式尽管比起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结构复杂了一些,对责任的划分难度大了一些,但总体来说,还多少能够体现出每家每户实际上应当得到的利益,因此农民基本上可以接受。
但高级社就不同了。
以中斑竹园村为例,刚建立起初级社还不到半年时间,还没有尝到合作化的任何好处,各级组织就开始“快马加鞭,一步登天”地组建规模更大、范围更广、人数更多的高级社了。很快,中斑竹园村、北斑竹园村、东伦公村、东滩村、水寨村五个村组成立起一个高级社,名叫伦二社。
伦二社一成立,各家农户的土地、大型农具就全被无偿地“共产”了。所有人从此将捆绑在一起进行经济核算。换句话说,五个村子所打下的粮食除向国家交售的外,其余全部集中在一起,按人头平均分配。这样一来,原本已经出现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因为各个村子的情况相差很大。比如东伦公村土地质量好,旱涝保收,历史上每年除上缴国家的公粮外,每人还可以分配到几百斤粮。而东滩村地处涝河滩,土质多为砂石,贫瘠且无法灌溉,产量很低,不要说交公粮了,往往连自己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以致每年都要吃返销粮。
如今,把差别如此巨大的村子拉在一起扯平分配,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东滩村的人很高兴。虽然他们土地的产量依旧很低,但平均分配使得他们每年每人凭空便能分到几百斤口粮。尤其是他们那里根本不能种稻子,如今也吃到了大米,于是喜笑颜开,高呼万岁!
但与东滩村相反的是,东伦公村和其他三个村子的人却极不高兴。他们不但要白白替东滩村人交公粮,还要把自己口粮中的一部分匀给东滩村人,结果自己收入锐减。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干部们再三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什么“大公无私”“先人后己”,什么“发扬共产主义风格”“身在农村,放眼世界”,但却无济于事。这些村的农民先是对干部不满,继而对高级社不满,再下来看到政府是支持这种“胡搞”的,于是开始对政府不满。更可怕的是,这样一种扯平吃饭扯平分钱的劳动组织和生产方式,使得原本勤劳肯干的人也不愿意干活了。东滩村的人不愿意干活,是因为不干活也能吃香的喝辣的;其他村的人不愿意干活,是因为辛辛苦苦干一年,劳动果实不全属于自己!
这一来,消极怠工、消极对抗,成为当时农村中的普遍现象。
只要冷静地想一想,就会知道实行这种将农民田地无偿地收归集体的政策应当多么慎重。当初共产党发动土改,把土地从地主手里夺过来平分给农民,尽管激起了地主富农们的极大不满,却获得了贫农雇农们的衷心拥护。而如今,经过土地改革的农民却面临着无论土地好坏,一律被收归集体的结局,而他们的所得,也不再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就能够实现的了。换句话说,从此他们的利益、他们的命运就完全掌握在各级干部手中了。
从本质上说,这意味着对农民的权益进行了一次强行剥夺。尤其是对那些生活条件好的农民,剥夺的意味就更甚。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农民会满意吗?(连载3)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