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综合
第07版:专题
第08版:文化周刊
第09版:文化周刊
第10版:文化周刊
第11版:文化周刊
第12版:专题
标题导航
|
那些年我们听音乐的设备
电唱机
收录机
CD机
随身听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收录机
1984年,李强花了三年积蓄买回一台收录机
李强家的收录机
本报记者于虹
“这台录音机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可是‘潮牌货’。”12月19日,市民李强给记者展示了他上世纪80年代购买的时髦机器。这台机子机身落了灰,显得有些老旧。李强笑着说:“不要看它旧了,插上电还能出声。”李强所说的录音机,其实是一款收录机,具有收音机和收录机两种功能,一个圆形按钮控制收音机,下方是双卡式磁带机,可以放入磁带,底部十二个按键控制磁带机,一左一右两个大喇叭负责发声。
1984年,李强花了800元在市里购买了这台收录机。他回忆说,那时候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多元,这台收录机花掉了自己上班后攒了三年的积蓄。回想起买这台收录机的初衷,他说,因为自己在山里上班,人少,也看不到电视,为了打发时间,他才下决心买了这台收录机。收录机搬回单位后,吸引了不少同事的眼球,只要一下班,同事们都挤到他宿舍来听歌听收音机。“当时,港台音乐刚刚在内地流行,以前都没听过,他们对当时的音乐都非常好奇和喜欢。”
慢慢地,李强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这时,这台收录机又扮演起“家教”的角色。李强回忆,他买了好多故事磁带,一有空就放给孩子听。“小家伙聚精会神,常常听得入了迷。一眨眼,孩子上初中了,收录机就开始放英语磁带了。”
在李强孩子李娜的记忆中,她放学后打开收录机听音乐,只要闹钟一过下午6点,她立马将歌曲磁带换成英语磁带。也曾经因为操作不当,洗掉了好几盘自己喜欢的音乐磁带,因此心疼不已。随着移动播放设备的换代,这台收录机渐渐被冷落了,即便如此,李强也不愿将这“没用”的收录机处理掉。对他来说,收录机陪伴了他的青春岁月,也记录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