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综合
第07版:专题
第08版:文化周刊
第09版:文化周刊
第10版:文化周刊
第11版:文化周刊
第12版:专题
标题导航
|
那些年我们听音乐的设备
电唱机
收录机
CD机
随身听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电唱机
1976年,陈广福见到一个“会唱歌的箱子”
皮箱式电唱机
本报记者张琼
留声机的发明人是爱迪生,在上世纪初期,留声机和唱片传入中国。电唱机是留声机的升级版,满足了人们听音乐的愿望。“我家曾有一台‘天乐’牌电唱机,随着唱片的转动,《小桃红》《梁祝》等乐曲飘出,让年少的我感觉很神奇……”市民陈广福讲述了自己与电唱机的故事。
1976年,5岁的陈广福第一次接触电唱机。当时陈广福的叔叔是青海省歌舞团的一名乐手。一个周末,叔叔带着陈广福参加了一个乐手之间的聚会。大伙儿拉上窗帘,把灯光调暗,气氛很神秘,这时搬出一个四四方方的皮箱,皮箱打开后,放进去一张唱片,一首首舒缓的外国音乐从箱子里传出来,大伙儿跟着音乐跳交谊舞,气氛愉悦。陈广福对这个“会唱歌的箱子”很好奇,叔叔告诉他这是皮箱式电唱机,一面是唱机,另一面是音箱。自此,陈广福记住了“电唱机”这个名字。上学后,陈广福和同学讲起“电唱机”,小伙伴说他吹牛,大部分同学不知道什么是电唱机。
1986年,陈广福家在市区胜利桥头广播电台老院子门口买回一台“天乐”牌落地式电唱机、收音机,左边是调频收音机,右边向上掀起盖子,是唱片机。陈广福清晰地记得,收音机的共鸣箱是金丝绒的,看起来富丽堂皇,家人很爱惜这台机子,用上海买来的大丝巾盖着,唱片用牛皮纸包着。买机子时送了两套塑料唱片,一套是中国民乐,一套是交响乐,后来又买回一些歌剧唱片,陈广福喜欢听《卡门序曲》《森吉德玛》《梁祝》。父母把电唱机锁在卧室,陈广福翘课回家撬开卧室门,躺在床上偷偷听唱片,估摸父母快下班了,再把唱机上的丝巾盖好,被单扯平,一切恢复原状从卧室撤离。“一个长针在唱片上滑动,就能发出声音,这让少年时期的我感到很好奇。”陈广福记得,为了研究这个声音装置,他乐此不疲地找来各种各样的东西尝试,用塑料片、书本等代替唱片,发出各种古怪的声音,弄坏了好几根唱针,当时唱针也不贵,一盒几元钱,陈广福偷偷买回来再装上。
一年夏天,陈广福按照以前的办法听唱片,把窗帘拉严实,天太热,陈广福把地拖湿,地板上厚厚一层水,放上唱片,播放的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陈广福躺在软软的床上,被这略带凄美的音乐打动了,听着听着,进入了一种朦胧的音乐秘境里,感觉很美好。陈广福意识到:音乐原来可以这么美!因为太陶醉,陈广福离开卧室时,忘记给唱机盖丝巾,被父母发现他逃学偷偷听唱机,父亲为防止他逃学,把唱机电线剪掉了。搬家时,这台唱机送人了。陈广福说:“现在,在一些主题酒吧,或者博物馆看到电唱机,还是会回想起那段岁月。”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