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二层小阁楼上,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存放着许多常年无用的杂物。在这众多的闲置物品之中,有一辆黑色的28自行车,它虽年代久远,漆色斑驳,但被家人收拾得干干净净,因为这是父亲生前骑过的自行车。
我家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父亲年轻时,常常给村里有名的王木匠打下手。王木匠看到父亲聪明勤恳且有力气,就收他为徒,悉数传授手艺。从此,父亲成为了一位能盖房修舍做家具、锯刨刻镂样样精的匠人。靠着这门手艺,宽厚仁慈的父亲用他每一天的辛劳,养活着一家老小八口人。
村上“包产到户”后,结束了生产队吃“大锅饭”的日子。父亲的干劲更足了,年过五十的他,白天晚上揽活,母亲也把家里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大哥结婚时,嫂子娘家要求买一辆自行车,父亲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两个月后,父亲托亲戚从县城买回了一辆红旗牌的自行车。
大哥刚结婚那阵子,两口子上街、进城、走亲戚,都是车不离人。那年月,父亲还是没日没夜地背着他的家伙什,有远没近地辛苦忙碌着。心善的嫂子看在眼里,和大哥一商量,决定把自行车给父亲用。父亲拗不过儿女的一片孝心,只得接受。父亲用了不到一个中午的时间,就学会了骑自行车。从此,父亲外出做工,终于不用肩挑背扛了。父亲将平时肩膀上扛的帆布工具袋和大小工具移到了自行车后座上,外出忙碌也轻松了很多,我们一家人的心里也轻松了不少。骑上自行车,大大缩短了父亲每天奔走乡间的时间,整个人一下子都精神了许多。由于这一便利,父亲干活也没有那么累了,对家人的态度和说话的口气也比以前更加温和。父亲常常会利用难得的闲暇时间,把自行车这里擦擦、那里修修,从不让它半路出问题,这一跑又是十多个春秋。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农村新建的房子逐渐变为砖混结构,家具厂也多了起来。此时,父亲已年龄稍大,农闲时出门干手艺活的事也就少了许多。不久,大哥买了摩托车,那辆自行车也就完全成了父亲的专用物品。平日里,不管父亲骑不骑自行车,都会把它擦洗得非常干净。
如今,父亲已去世多年了,我们家也有了汽车。在翻新房子时,母亲提议把那辆旧自行车卖了,我却没舍得。房子盖好后,我把它放在了二层阁楼上最显眼的位置。虽然不能像父亲那样,把它常常拾掇得亮亮的,但我也会时不时地擦擦它身上的灰尘,不至于让它蒙尘。因为在它的身上,有父亲的身影。这辆自行车,代表着改革开放后,我们家走向小康生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