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妮在工作 本报记者米静
从2009年回到宝鸡创业,到带领村民开辟致富新天地,她用9年时间自学相关知识、改进生产技术,带着产品到全国各地参加展会推销……如今她的山核桃工艺品和蒲公英茶获得几十项专利技术,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她就是太白县菜篮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燕妮。
一次患病萌生制茶念头
陈燕妮出生在我市蔡家坡经开区,父母是双职工。父亲喜欢写书法,案头总放着一杯清茶,小时候的她常常玩累了端起茶喝个痛快,那滋味至今令她难以忘怀。2009年,陈燕妮从珠海打工回乡。在外地七年的创业经历,让她能用山核桃做出精美且种类丰富的工艺品。2015年,经过选址,她在太白县办起了菜篮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山核桃工艺品。与她合作的农户有上百户,年交易山核桃300多吨,每户增加收入约2000元。干了一段时间,生来“不安分”的陈燕妮觉得,消费者对山核桃工艺品的反复购买率较低,她开始寻找能长久带来收益的产品。
2016年由于过度操劳,陈燕妮淋巴发炎,脖子肿得很厉害。“到医院检查,大夫让打针,但每次打完针过段时间又会发作,总是好不了。”陈燕妮说,那段时间自己情绪很低落。无意间,她有一次在朋友那儿喝到了用晒干的蒲公英泡的水,朋友对她说,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疗她的嗓子。她去田间地头挖取蒲公英用来泡水喝,喝了一个星期她的嗓子肿痛竟然痊愈了,这让她产生了研制蒲公英茶的念头。
专门种植茶用蒲公英
陈燕妮笃信种植加工蒲公英是一条致富的新门路:“如果大面积种植,加工成色、香、味俱佳的蒲公英茶,这种小草肯定会带来可观的收益。”于是,她在网上买来制茶机器,反复炒制了上百次,终于炒制出了满意的茶叶。“刚开始炒出来的茶叶是黑色的,用水冲泡是焦黄色的,色泽确实不好,我就开始调整炒茶的温度和时间,每次都记录在日记本里,等茶炒制好,一个本子也用完了。”陈燕妮说道。
接下来,她在太白县咀头镇大沟塬村,给村民发放了蒲公英种子,50余亩土地改种蒲公英;在蔡家坡经开区建设厂房,她用10万元购置了加工机器,“靠这3台机器,我养活了十多名女工。”陈燕妮说。
今年7月,陈燕妮的蒲公英茶一问世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粗算下来每亩收入数万元。在用工时,她首先想到了村里的贫困人口、留守老人。鲜叶挑选、叶子加工、茶叶包装这些活都不算重,适合村里的贫困人口、留守老人干。在她这里做工,一位老人一年下来也能收入6000多元。
借助电商进军全国市场
蒲公英入药由来已久,不过要做成茶却难调其味。“没有加工的蒲公英喝起来非常苦涩,你尝尝这茶咋样?”接过陈燕妮递过的茶杯,记者品了一口,一股微苦的清香,后味有些许甘甜在口腔内回荡。
“这种香味的茶,是我们这儿的主打产品。”陈燕妮介绍道,她也遇到了营销瓶颈:一开始产品推销主要靠买家口口相传,产品销售也仅限于宝鸡市区,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陈燕妮与时俱进,她敏锐地发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商、微商异军突起,为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媒介。“今年我们在微信和多个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打通了蒲公英茶行销全国各地的通道,南京、北京、上海等地的市场由此打开。”陈燕妮欣慰地说。
面对市场的需求,陈燕妮早就有了下一步的打算:继续投资,扩大蒲公英种植面积;同时,扩建高标准加工车间,研发制作蒲公英系列产品。在她的长远计划中,将会带动更多村庄、更多贫困户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