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本期发布:
漫步卷阿碑碣间
◎李三虎
  三千多年前,周部族首领古公亶父带领族人由豳迁岐,在周原大地谱写了“凤鸣岐山”的千古传奇。周公晚年在凤凰山脚下之卷阿制礼作乐,这里便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和奠基儒家文化的圣地。唐代初期,有识之士在此创建周公祠,从此卷阿声名鹊起。观瞻卷阿现存50余通碑碣,我依稀看见周公庙的千年沧桑,又似乎返回到那个青铜盛世……
  一座碑石,就是一个关于圣人的古老传说,承载着中华文明进步的庄严叙述;
  一座碑石,就是一段民众塑造伟人的铿锵历史,传诵着优美的诗赋祭文;
  ……
  飘风自南的朗朗卷阿,因碑碣凝练了数千年的故事和经典,日夜响彻远古的钟磬与歌舞——
  踱进构建古朴、颇具民族艺术风格的碑亭,但见四周廊柱间,竖立着十通放射历史幽光的碑碣。恭读《续修郊禖殿碑记》,再阅览《重修郊禖殿碑记》,我深感神奇与震惊。传说岐山绅士宋逢龙、刘好仁均缺子嗣,于清道光五年(1825)出重金重修并重塑众神像后,果然感应生男。我不由仰望半坡系满红线头的龙爪槐,见郊禖殿前人流如织,一些人对禖神的崇拜,为什么历经千载仍如此执着!再仔细观瞻,亭中一通立于清道光年间的《姜嫄圣母感应记》碑,向我们讲述着姜嫄圣母因祭祀郊禖,在田野履天帝脚印感应而怀孕生子的重大事件,歌颂圣母的伟大贤德和慈祥的秉性。圣母生后稷,后稷传数十代而有文王,文王又有周公,周公在卷阿制礼作乐,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源头。碑载姜嫄圣母“求无不得”,并阐明“天地之大德曰生”的自然法则。仰望碑亭上顶,可见垂柱绘有莲花,花中坐一裸童,寓意姜嫄圣母送子中华之意,一种极其庄严而神圣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后稷殿前挡土墙内镶嵌一块碑石,上刻岐人敬慕纯阳祖师吕洞宾仙迹“爱山延脉”四字,其义当为:“如此可爱的灵山秀水,滋润着民众代代繁衍生息!”依然是关于“生”的伟大主题。我终于释然,郊禖娘娘和姜嫄圣母的故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早已成为民族强盛的根本,卷阿碑碣是一曲凝固的中华颂歌。
  又见一碑,正中为岐山县令于邦栋于明万历辛卯年(1591)书“凤鸣冈”三个隶书大字,右侧以小楷镌刻“天凤灵鸟也,周文王时鸣于岐山”等语,向世人讲述发生在卷阿后山“凤鸣岐山”的历史典故。《竹书纪年》和《国语·周语》都记载着这一重大史实。《诗经·大雅·卷阿》载:“凤凰鸣矣,于彼高冈。”唐韩愈《岐下》诗云:“丹穴五色羽,其鸣为凤凰。昔周有圣德,此鸟鸣高冈。”苏东坡在宋嘉祐年间签判凤翔府时亲往周公庙瞻拜周之故宫,写下著名的《谒周公庙》:“吾今那复梦周公,尚喜秋来过故宫。翠凤旧依山硉兀,清泉常与世穷通。”一座碑石,连带出多少动人的故事。
  漫步在卷阿碑碣之间,我的心身沉浸在古人的歌咏之中。自从唐初创立周公祠,以后官民修葺或名人雅士前来拜谒,都会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赋并被时人勒石一记,这些碑碣,除却天灾人祸损毁者外,仍保存下《重修周公庙赋并序》《重修周公庙记》《复祀周公庙记》《谒先圣周公祠》《谒周文宪王庙》等十多通珍品,镌刻诗文数十,朗朗卷阿堪称泱泱“诗赋王国”。这些作品,篇篇都以饱满的情感与精湛的文辞讴歌周公姬旦的丰功伟绩,无论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我伫立碑前,看似欣赏一篇篇美文,实为聆听先贤的训导,接受古圣的洗礼,沐浴礼乐的熏陶。户部员外、前凤翔府同知朱鸾于嘉靖十三年(1534)仲春立《谒元圣祠》咏道:“家传原后稷,国脉续成汤。忠孝昭天地,诗书训帝王。渊泉千古润,花木四时香。道统凭谁托,人心幸未亡。”情感何其醇厚,诗意又何其深悠!清代李柏撰《重修周公庙募缘疏》吟咏:“道生天,天生尧舜,尧舜以所得于天之道传之禹、汤、文、武,传之周公,周公传之孔子。则是周公之道,上承尧舜而下启孔子者也。承尧舜,则尧舜无子而公其子;启孔子,则孔子无师而公其师……”这是何等文辞生动理论精深的优美篇章,一个文字就是一颗世间罕见的珍珠,周公伟大的人格和他所创建的伟业,随着金石之音展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何其震撼!
  如果没有碑碣,卷阿就会失却一道永恒的风景,周公庙就会失去诸多珍贵的历史记忆。
  神奇的润德泉在卷阿最早受到圣灵熏染而颇具灵性,堪称一大奇观,岐山旧称其“周邸治泉”,泉水清莹如镜,味甘如醴,故事层出不穷。为之勒石铭记者近十通,而立于唐大中二年(848)的《润德泉记》碑,则是其中价值连城的宝典。碑文将凤翔府节度使崔珙给朝廷的奏状、中书门下签呈、唐宣宗颁《润德泉赐名答诏》及崔珙《赐名润德泉谢表》四文全部“刻石记年,置之泉侧”,因之“润德泉”一名蜚声远迩。在事件运作中,崔珙将民间传说“泉出则时泰岁丰”升华至“灵泉感应”,真可谓“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合理阐发。尔后多通碑碣继续阐发这一观点,并列出历次重大社会事变予以佐证,泉水出则时泰岁丰,涸则兵荒马乱天旱不收。元至元十九年(1282),有大元国前元帅王琳等官员立《润德泉复出记》碑,记载元至元十五年(1278)春润德泉复出,岐山县令刘桢等倡导开渠供农人灌田,引水入城供居民盥洗,赞美地方官员造福于民、歌咏泉水复涌昭示祥瑞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润德泉记》碑厅廊柱悬挂录自清代无名氏,由著名书法家任步武手书的对联:“棠风普被娑椤树,膏泽清涟润德泉。”无怪乎明天启乙丑年(1625),不知何人镌刻“周公圣水”四个大字立于泉侧,足见其泉水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逡巡于碑碣之间,处处能感受到百姓对理想生活的迫切期望;而将这种期望镌刻于碑碣立于周公庙,那是人们相信圣灵的力量,一定能够使这种期望变成现实。满眼辉煌的碑廊,镶嵌着庙会会首祝大任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秋八月镌刻的碑碣,正书“日月常明”四个大字,寄托了人们希望周公圣德如日月光辉常照人间的美好愿望。相隔150多年后的民国二十五年(1936),岐山县长田惟钧颜体书“甘棠重荫”四个大字勒石立于召公殿前,在民国乱世,开明的父母官多么希望召公的爱民勤政遗风发扬光大,就像甘棠树重新枝繁叶茂,庇护国家和百姓的幸福啊。
  然而幸福的含义是什么?历朝历代多少人在不懈探究。清代一位叫庞璧的书画家似乎感悟了人生幸福的真谛,碑廊珍藏了镌刻他苍劲丰满、左瘦右富态的“福”字碑碣,右侧小字阐述道:“福降白天,周而不伪。安分知足,福自永年。”又绘刻耕、樵、渔、牧四幅表现百姓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图景。鉴碑自省,内心不由发虚了。庞璧是幸福的,他一生仕途不顺终生处士不打紧,干自己喜欢的书画专业,赚得个书画名家不是照样自得其乐?如今在周公庙,五六通碑石上刻着庞璧的名字,而多少风云官宦却已烟消云散?
  周公庙的碑石篆额、碑文书丹、题辞,草、隶、楷各体均有,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座座具有书法艺术价值。唐大中二年所立《润德泉记》碑,历代金石著作中多有著录。《石墨镌华》载:“文词婉至,有盛世风。书亦遒健有法……如此等碑,实以后恐不易得也。”《金石史》云:“笔气萧散,有褚河南意。后书年月及衔,复似柳,如出两手。”除此艺术价值,碑文又完整地记录了唐代地方向中央报送公文之报批程序,成为研究唐代公文制度的典型实物资料。再看狂草“云房”石刻,旁注“钟离笔”三字,明万历《岐山县志》称其“点画奇异”,使人翩然想起八仙中的钟离权,字如其人,大有腾云驾雾之狂浪潇洒。最为珍异者当数《召伯甘棠图碑》,立于召公殿前者虽为仿制,同样具有洗涤心灵与艺术鉴赏的非常价值,并集书法、绘画为一体,文图并茂,精妙绝伦,堪称艺术珍品。其拓本深受人们喜爱和称誉,流传四海被广为收藏。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李文瀚曾经绘制在宣纸上的《召伯甘棠图并记》原件,不是落在邑人武澄手中吗?后来到哪去了?唯独留下一通碑碣,将甘棠树高茂的形象定格于大自然,留下一个动人的故事和饱满的文化与艺术记忆,让后人从一块碑石上感受“甘棠遗爱”的永久温馨。还有唐大中二年《润德泉记》所铭刻的那些珍贵文件,它们都到哪去了呢?我漫步在碑碣之间,见不着几十通碑碣哪怕任何一种原件,却处处感受到来自碑碣隽永的视觉享受和强大的心灵冲击。原来将诗赋刻在石头上,石头便有了诗人的豪放,有了诗赋的情思与隽永;将树木刻在石头上,石头便成一道奇异的风景,便留下永恒的挺拔与茂盛;将疏论刻在石头上,石头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深邃的思想,石头就会演说了。碑碣冷峻地站立天地之间,时时闪耀历史的光辉,昭示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时我蓦然明白古人“勒石以垂久远”的绝妙了!
  世间万物,万古长存者唯有青山,采青山一石绘图镌字,便有与青山一样的不朽之功了。那么,卷阿碑碣铭刻周公继承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制礼作乐,又传予孔子之丰功伟绩,此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文明根基,必将如万古青山永存于世!
  李三虎:岐山人,陕西省作协会员、省史志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困惑山庄》、长篇报告文学《冯家山的激情岁月》等百万字作品。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