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副刊•连载
第04版:专题•广告
标题导航
|
芦花荡漾
冬天里的一棵树
雁南飞
秦商史话
红船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雁南飞
◎赵林祥
老家村西有一面高坡,属北塬凸向河川的一个嘴儿,状如老鸹的尖喙,村里老辈人统称为“老鸹嘴”。有条弯曲盘旋的小路直通坡顶,塬上便是平展展的百亩良田。由于坡路狭窄陡峭,除了夏秋收种一料庄稼,平常很少有人上去。
也不知从何时起,每年初冬时节,南迁的大雁,在长途飞翔中,越过莽莽千山,掠过县城上空,选中这块荒僻之地,落在老鸹嘴上停留一晚,啄食地里的麦苗儿,短暂的休憩进食补充体能后,次日一大早起飞,持续向东南方的遥远之地迁徙。
当第一声雁叫从老鸹嘴上传下来时,静寂的村庄登时欢腾起来。期待中的农人喜笑颜开,大人娃娃跑出家门,放开喉咙呐喊:“雁来了!雁来了!”片刻间,全村人携幼扶老,过节一样聚集在村南涝池边的空地上,手搭凉棚,目光越过大槐树的尖梢,向着老鸹嘴瞭望。
冬阳,摇摇晃晃地爬升着。一条白亮的羊肠小路从坡下起步,沿着梁梁峁峁盘旋而上,直达老鸹嘴的尖喙。尖喙的两端崖畔,待飞的大雁拥拥挤挤,扑棱着翅膀,“嘎嘎”地长鸣不息,个个像出征的士兵,蹦蹦跳跳、跃跃欲试,冷不丁振翅起飞,前赴后继扑向高空。一阵乱哄哄的分分合合,随着头雁一声“嘎——”的召唤,得到号令的雁群,在蔚蓝的天幕上,奇迹般合成一个大写的“人”字,翱翔于长空。这一刻,涝池边的人群欢声雷动,仰头拍起手掌,粗喉咙大嗓门地喊叫,“雁南飞——”“雁南飞——”,孩子们在大雁扇动着翅膀的节拍中,吟出古老的歌谣:
雁儿雁儿摆溜溜,
我是雁儿它舅舅。
雁儿雁儿东南飞,
年年冬天到这里……
高亢的呐喊、悠扬的歌声,掺和着“嘎——嘎——”的雁鸣,在冬日的乡村,悠悠扬扬传得远远的。孩童们撵着“人”形雁阵,向东南方没命地奔跑着,追下河湾、蹚过湋水,用持久的歌声隔空呼应,为远去的雁阵送行。直到一队队的大雁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隐进碛雍塬畔的天边边,这才依依不舍地返回来。
雁来了,赋闲的庄户人忙开啦。每天吃过早饭,送走一拨雁群后,老人妇女拖儿带孙,挎着竹篮儿走出村,顺着荒草萎落的坡路,一气儿爬上老鸹嘴,在葱绿的麦田间,寻着踪迹拾雁粪,运气好的一次能捡半篮子。回家后抓两把放进水盆里,泡开后搅数下,瞬间变成一盆油亮亮、稠糊糊的绿色饲料。在青草稀缺的整个冬季,这便是农家喂猪养牛的唯一青饲料,家畜吃了解馋耐饱又长膘。一盆猪食一槽牛草,加两勺雁粪,不放精料,猪牛吃得摇头晃脑乐颠颠的。当然,雁粪在缺少化肥的年代,更是一种奢侈的有机肥料。
雁惠人,人爱雁。记得有一年,我和几个伙伴打头爬上老鸹嘴,发现了一只掉队的孤雁,正在麦田里蹦跶着扑腾,却怎么也飞不起来。大伙一拥而上,一番追追撵撵捉住了受伤的大雁。喜不自禁中想逗弄把玩一番,却挨了身后赶来的叔伯大婶们的训斥。众人忘记了拾雁粪,将受惊的大雁小心翼翼地护送回村,为折翅的伤口处糊了草药,包上白纱布。二叔专门找了个小木箱铺上棉花,安置在自家热炕头,全村人自发天天照看大雁。你带一把麦苗,我拿一碗谷子,正在奶孩子的二婶还挤下乳汁,喂吃喂喝护理了一个冬季。次年开春,南雁北飞时,村人才将康复的孤雁放上老鸹嘴,回归了雁群……
其实,村里人拾雁粪是有讲究的。老辈人传下约定俗成的规矩:只许在雁群起飞后,人才能上老鸹嘴;拾雁粪不可贪心,无论捡多捡少,日头正顶前必须下塬,以免惊扰了下一批歇脚的大雁。
迁徙的大雁,年复一年在家乡的老鸹嘴上歇息。人鸟和睦相处的故事,年复一年地在偏僻小村里上演。一幅和谐的乡村冬景,醉了数代农人,醉了一季的冬天!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