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海铁路西宝段 抗战中的宝汉公路鸡头关大桥 宝鸡是一个因路而兴的城市,自古以来,交通就比较发达,道路建设和城市建设一直紧密相连,同步发展。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开辟道路的历史;从先秦开始,以凤翔为中心,东有通往中原的古道,南有到达汉中、蜀地的褒斜道、陈仓道和傥骆道,西北有越陇关的陇坂道。秦汉以后,随着人员物资的往来和交流,以及政治、经济和军事需要,陆续修建了通往各地的驰道,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古代交通网络。各条主干道历经数千年沧桑,一直沿用至今。
民国年间,宝鸡地区开始修建公路。1931年,修建了历史上第一条公路——西凤公路,到抗日战争时期,宝鸡的公路建设和交通运输发展迅速,先后修建和完善了宝汉、宝平、长益、凤宝、凤虢、凤陇、岐蔡等公路,总里程达610公里,使宝鸡的交通更加畅通和便捷,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同时,带动和促进了城市发展及工农业生产,使宝鸡成为支援抗战的重要后方基地。
立下汗马功劳的宝汉公路
宝汉公路从宝鸡起始,经大散关,越秦岭,过凤县、留坝、褒城到达汉中,全长254公里,是沟通关中地区和汉中盆地的一条极为重要的通道。它经过凤县枢纽站,向西经天水与西兰公路连接,可抵达兰州;由汉中向南可通广元、成都、重庆;向东到安康、白河,经襄阳可抵达武汉,是通往川、甘、鄂等省的交通要道,也是抗战时期连接西北和西南的唯一通道,在运送抗日人员物资和支前转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
宝汉公路为川陕公路的一部分,是1934年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决定修建的。当年春,由国民政府公路处副处长赵祖康,国联顾问奥京斯基,工程师张昌华、孙发端及陕西省建设厅技正郭显钦组成查勘团查勘选线,确定了路线和方案;随后由浙江省公路局总工程师吴必治牵头,组织三个测量队进行测量、设计和放线。1934年10月,在宝鸡成立了工务所,由吴必治担任总工程师。11月分三段开始施工,其中宝鸡至凤县87.6公里,凤县至留坝86.5公里,留坝至汉中80公里。张佐周等三人任各段总段长,总段下设分段和监工站,并招聘了施工人员和民工。三段包括路基、路面、桥涵等全部工程概算费用180.6万元。
这条公路大部分在沟壑纵横的秦岭山脉中,不少地段山大沟深、地势险要,特别是凤县到留坝一段,群山夹峙,要翻越高耸入云的酒奠梁和柴关岭,到处是陡崖峭壁,下临深谷,地势非常险峻,施工难度很大。1935年6月,蒋介石下令年底必须通车,赵祖康派公路处工务科长赵履琪驻路督战,协助解决招工、运粮、运料等问题,施工人员增加到3万多人,加快了工程进度。由于几处路段和鸡头关等桥涵任务艰巨,按原标准到年底通车仍有困难,随即商量暂修便桥便道先通车,而后再完善剩余工程。这样,总算在1935年12月26日勉强通了车。1936年抓紧完成了未完工程,到4月底全部完工,5月1日正式通车。1936年6月,国民政府将西安经宝鸡、汉中至宁强段命名为川陕公路北段。连接陕甘的宝平公路和华双公路
民国初期,宝鸡到平凉一直沿用凤翔经麟游、灵台、泾川到平凉和宝鸡经陇县、安口到平凉的驮道。1934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并修建了凤翔经千阳到陇县的凤陇公路。随着全面抗战的开始,陇海铁路西安到宝鸡段和西兰公路相继通车,宝鸡至平凉成了连接陕甘的“盲肠”,随着战事日紧,修通这条路迫在眉睫。1940年10月,陕西省政府投资293万元,开始修建宝鸡到陇县长112公里的宝平公路北段,其中千阳到陇县一段是在凤陇公路基础上加修的。1942年8月工程完工,由于路面全用黄土压垫,雨天不能行车。1943年,国民政府西北公路管理处投资1450万元(其中陕西段600万元),对宝平公路进行了复修,将路基加宽到4至7.5米,行车更为方便顺畅。宝平公路的修复,不仅使陕甘宁之间有了一条便捷通道,而且连通了西兰公路和川陕公路,极大地方便了西北地区抗日物资和人员的运送。
与此同时,为便于人员物资机动,增强运输力量,连接更大地区和范围,陕甘两省分段修建了甘肃华家岭经天水到凤县双石铺的华双公路。该路全长411公里,其中凤县境内15公里,这是又一条连接西兰公路和川陕公路的线路,加强和方便了西北与西南的运力和联系。
贯通西宝的西凤公路和长益公路
民国初期,西安到西府首府凤翔还没有公路,一直沿用历史上使用的大车道,交通非常不便。1923年陕西督军公署令西部各县知事征集民工,对使用千年的大车道进行拓宽整修,将其扩建改造为能通汽车的简易公路。西凤公路从咸阳出发(此前西咸之间已通公路),经兴平、武功、扶风、岐山到达凤翔,全长133.9公里,其中宝鸡境内74公里,由于系分段摊派民工修建,投入少,崖坡沟河地段比较简陋,又全为土路,遇到雨天无法行车。1930年,陕西省建设厅征集民工,将路基拓宽到近6米。抗战开始后,西北公路局在1937年又组织重修,加高加宽了路基和路面,使路面达到7米,并在泥泞和险要地段铺筑了砂石,通行能力大幅提高。
长益公路是从西安沿渭河南岸到宝鸡益门堡,与宝汉公路连接的一条干线公路。1931年1月至5月,为连通西宝之间渭河南岸各县,陕西省政府征集各县民工,将西安到周至段原大车路扩建改造成简易公路。抗战开始后,陕西省公路局又在1939年改造修建了周至至眉县段。1941年,由于抗战急需,省政府急令沿路各县征集民工再次整修了周至至眉县段,并新修了眉县至宝鸡益门堡段,与宝汉公路连接。该路长210公里,其中宝鸡境内长92公里,宽4至8米,建成后为川陕公路西宝南线。西凤公路和长益公路的建成,不仅方便了关中西部渭河南北各县之间的交通运输,而且作为川陕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中发挥和建立了令人瞩目的作用和功绩。
通往中原的大动脉陇海铁路
陇海铁路东起连云港、西至兰州,途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全长1770公里。西安至宝鸡段从西安过渭河,经咸阳、兴平、武功、蔡家坡、虢镇到宝鸡,全长173公里。1935年6月1日,国民政府铁道部设立陇海铁路西段工程局,调原潼西段工程局局长洪观涛任局长兼工程师,负责西安至宝鸡段修建工程,随即开始修建西安至咸阳段,并完成全路测量征地和勘察设计。1935年11月全面动工建设,1936年12月竣工,1937年3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该工程预算1350万元,实际造价1048万元。
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决定把陇海铁路从宝鸡延伸到天水。该段从宝鸡沿渭河北岸西进,经林家村、固川、拓石、葡萄园、社堂到天水北道,全长154公里,宝鸡境内85.9公里。该段1939年动工建设,由于区间多系山沟断崖和峭壁陡坡,地形复杂,建设难度很大,费用达4871.6万元,直到1945年12月才通车;由于不少路段山高坡陡,工程简陋,塌方断道时常发生,时通时停,成为有名的“盲肠工程”。
陇海铁路的开通,解决了从西北西南方向经宝鸡通往西安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运输,成为宝鸡通往中原的交通大动脉。在抗击日寇侵略中,陇海铁路源源不断地把西北、西南地区的抗日物资和人员,特别是宝鸡地区各工厂和西北工合生产的棉布、军衣、军毯、面粉、弹药等军用物资运送到前线,又把从前线下来休整的伤员和物资运送到宝鸡,使宝鸡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陡然剧增,成为重要的后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