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25年干了48年的活
——记原秦川机床厂高级技师张稳进
    张稳进

  本报记者孙海涛
  在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原秦川机床厂),提起张稳进,很多老工人依然记得这位元老级技师创下的种种奇迹:
  1974年入厂时,他不过是个普通工人,却凭着好学,一步步拿到磨工高级技师称号;
  在全厂数千名工人中,他手里出的产品因为质量过硬,第一个获得“免检”;
  1986年,凭借高产量、高技术,他单月工资拿到1000元,而当时厂长工资也不过800元;
  ……
  奇迹很多,但当记者采访现定居上海的张稳进时,他却更看重另一组数据:“我在宝鸡生产一线工作了25年,完成总量工时约12万小时,以一年考核完成任务工时2496小时计算,25年里,我干了48年的活。”
  好学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1974年,张稳进被分配到秦川机床厂,面对高精度、高难度的铸钢件产品,他一下慌了神。他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在实践中努力提升自己。
  工厂正在加工一批军工瞄具体壳零件,要求精度极高。他主动请缨,先后干过镗床、坐标镗床、铣床、摇臂钻床、研磨、内磨、外磨等多个工序。第一个军工瞄具体壳零件生产中,他连续加班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质检员检验过产品,认定合格后,他才钻进棉纱里睡了一觉。
  在随后的几年里,张稳进不断在工作中学习,他的技艺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1985年,张稳进被特批参加工人技师考试。
  张稳进记得,考试图纸提前3天到手,难度很大,有同行甚至戏称“这活干10个报废11个”。但在考试中,他胸有成竹,考题定额8小时,他用了7小时就完成了。考官说“你们厂的小张干镗工活真漂亮,干活的动作一环扣一环,脑子不带停顿,没有浪费时间”。最终,张稳进成了秦川机床厂最年轻的专业技师。
  自信敢啃“硬骨头”的技工
  张稳进的手艺高,在厂里是公认的,凡是“硬骨头”活儿,厂里交给他放心。
  张稳进说,每当接到这些“硬骨头”活,自己实际上很自信,原因就在于自己善总结、能创新。张稳进说,他在工作中总结出了“定位法、平行加工法、分粗精加工等温法、疑难零件用组合夹具或自制夹具法”等成体系的工作方法,如此一来,无论什么难活,他都不怕。
  张稳进的自信心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他凭借高超的技艺拿下众多攻关项目,他在工作中“小改革”自制车磨夹具项目,还一举拿下省技术改进成果二等奖。
  然而,最轰动全厂的还是他“月进千元”的事情。1986年,张稳进单月产品数量创厂里最高纪录,同时质量全部合格。按照厂里新出台的奖励办法,那个月,张稳进工资达到1000元,超过了厂长工资200元,成为全厂学习的榜样。
  责任“质量是技工的‘生命线’”
  “质量是技工的‘生命线’!”张稳进说,“没有质量,一切都是空谈。”
  张稳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他是秦川机床厂“产品免检”第一人。那些年,他每天的工作任务排得满满当当。然而,他却发现一个工作中的“大问题”。
  “打个比方,一个零件我10分钟就加工完了,但等待质检员检测却要5分钟,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张稳进说,为此,他专门找到厂领导,申请“产品免检”。当时,厂里还没有这样的先例,然而,张稳进的手艺和决心却有目共睹。最后,厂领导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张稳进成了全厂第一个“零件加工质量信得过免检个人”。张稳进深知,自己要用更强的责任心去守住这块“金字招牌”。他说,那时候下班回家吃饭,自己都有些“神经过敏”,只要觉得自己加工的零件好像什么地方存在问题,就会放下饭碗,跑进车间认真地检查一遍,直到发现没有问题,才敢回家睡觉。
  如今,张稳进已经退休多年,提起往事,他依然觉得很振奋,他说:“我做到了一个匠人的本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