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政法专刊
第06版:西秦视点
第07版:专题
第08版:金融之窗
第09版:综合
第10版:广而告之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村民增收的幸福大棚
林麝小镇建设忙
永生村叩开致富门
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和智帮人先帮技和艺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村民增收的幸福大棚
三岔河村种植香菇的大棚本报记者石宝军摄
本报记者韩正强
初冬时节,沿着凤县黄牛铺镇往西的河谷向前走,便到了三岔河村。此时的秦岭被薄薄的白雪覆盖,路边一座座大棚内却相对暖和,一个个菌棒上长满了香菇。
握着记者的手,三岔河村第一书记张会敏说:“今年已经收了四茬菇,到过年还能再收两茬,现在路边的大棚成了村民们增收的‘幸福大棚’!”
三岔河村种植香菇的历史,可追溯到20年前。当时,有一浙江客商租用村里的地种香菇。几年后客商走了,村里不少人也学会了种香菇,但由于技术分散,没有形成拳头产业。要想解决贫困户的长远发展问题,村里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集体经济。而地处深山,村集体经济怎么搞?今年,村党支部“一班人”经过深入走访听取多方意见后,决定发展香菇产业。县上扶持了30万元,群众入股20万元,建起了170多座大棚,并与村上的合作社在菌种的培育、产业链延伸、作务技术指导等方面形成了互动,实现了共赢。
“今年四茬菇收入分红,根据入股资金的多少,贫困户占股最少的分到100元,占股多的分到800多元。”在大棚中,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德强对记者说,刚开始种,效益还不明显,但重要的是为村民提供了增收的门路。在村上长期务工的村民今年能收入5000多元,短期务工的也能挣2000多元。前几天香菇下来后,村里老少齐上手,都拿着剪刀剪菇把儿,活不累,一天一人能收入80元。
五组的贫困户杨小林,去年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从合作社认领了3万袋菌种,开始种香菇,挣下的钱还清了外债之后,今年自己还建起了五个大棚,到今年底将彻底摘掉“穷帽”。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