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本期发布:
秦商史话
  ■章学锋/著
  西安饭店是1929年由戏剧作家封至模、马公涛等人倡议,由义祥亭饭馆领班冯克昌等13人筹集650块现大洋创办的。冯克昌是长安人,少年时进城学厨,有相当技艺。饭店开始以经营红肉煮馍为主,后来逐步发展成以陕菜、承包酒席为主。熟悉餐饮经营之道的冯克昌,扛起“振兴陕菜”的大旗,遵照陕西人口味喜食“酸、辣、咸、汤(烫)、热”的饮食特点,推出水盆大肉、三鲜煮馍、红肉煮馍、发面饺子等20多款深受民众喜爱的饭菜品种,还将原本在义祥亭经营的水盆大肉、红肉煮馍进行了改进,在烹制中加以大米、茴香等调料细心烹制,全程不放酱油,出锅后颜色清亮纯正,肥肉不腻、瘦肉不柴……这些独特的饭菜一经上市,大受顾客欢迎,店前每天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一派兴旺景象。到1942年,冯克昌退还了集资者的股金,独资经营,并改“西安饭店”为“西安饭庄”。
  曲江春酒楼的开办人李芹溪,对民国时期陕西餐饮的繁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他1862年出生在蓝田,年幼丧父后母亲改嫁;13岁因不忍继父的打骂而逃到兴平,投靠在县衙主厨的舅舅学习厨艺。这位意志力超强的秦人,在光绪四年(1878)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20年间,游历并学会了陕西30多个县镇的小吃,还先后在十几个城市酒楼拜师学习川菜、陕菜、豫菜和鲁菜,被称为“全挂挂把式”。1900年,他为西逃的慈禧太后执炊,获得慈禧赠送的“富贵平安”匾一块。辛亥革命后,他利用商人的身份为陕西军界同盟会秘密工作,被誉为“铁腿铜胳膊的伙头军”。陕西军政府成立后,他坚决不做官,开办闻名遐迩的曲江春酒楼。这个酒楼,成为陕西在反袁斗争、北伐战争时期民主人士的聚会地。为他的事迹所感动,于右任特意为他取“芹溪”一名。作为近代陕西历史上的一位名厨,李芹溪一生培养出了200多位名厨,指导出师的有近千人,他还在西安修建了蓝田会馆,接济蓝田来西安谋生的炊事人员。在他的身体力行下,蓝田出名厨成为民国时陕西商界的一大美谈,蓝田也因此被世人誉为“厨师之乡”。
  清末民初,西安城里还出现了专门为人保护财物或人身安全的镖局这一特殊的行业。目前,可考的秦商镖局有1901年的永庆镖局,民国初年苗三成开设的宏泰镖局、郝德腾开设的宏发镖局。镖局主要经营六类物品:信镖(负责私人信件的传达)、物镖(承担货物长途押运)、银镖(为官府和商人押运银两)、粮镖(为官府和商人押运粮食)、人身镖(保证客户的人身安全)和票镖(为票号运解银两、信件和汇票)。为确保镖局生意的正常运转,镖局对所聘的武师和镖师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规定:出门在外“三不住”,即新开的店、易主的店、娼家的店三不住;住店前镖师应做到“三要”:要巡视店内一遍看是否与贼人同住,要在店外巡视一遍看是否被贼人跟踪,要到厨房去检查一遍看是否被贼人投毒;住店后,镖师须做到“三不离”,即武器不离身、衣服不离身、车马不离院,如果走的是水路,押镖之人还要时刻做到:人不离船、昼寝夜醒、避讳妇人。作为镖师,在不接镖的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到处事圆润,见人带三分笑,说话让人三分理,吃饭只饮三分酒。同时,镖师不能打听客户所保物品,不能与客户的内眷有来往,不能在中途向客户额外讨要赏钱。
  秦商开设的镖局尽管不多,但却为近代陕西商业流通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20年之后,镖局被现代警察机构和保安组织逐渐取代。
  第十七节延长出油
  在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海洋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所有陆地总面积的2.4倍。作为燃油和汽油原材料的石油,是机械产生动力的重要能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礼物。地球上的石油,除储存在地壳上层的部分地区外,还大量存储在宽阔的海洋深处。早在公元前10世纪之前,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等国的先民,已经掌握了天然沥青的采集方法,还学会了将其使用在建筑、防腐、黏合、装饰、制药等领域的技术。在西方著名的史诗性作品《伊利亚特》中,也记载了人类最初将沥青运用到战争中的场景:“特洛伊人不停地将火投上快船,那船顿时升起难以扑灭的火焰。”
  但是,世界上第一个将这种黏稠的、深褐色液体命名为石油的,则是中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沈括是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他10岁时住在福建,当地人常用钩吻(断肠草)作毒药杀人或自杀。这种植物,只要半片叶子就能杀人,和水服用后毒性发作更快。好奇的沈括就让家人弄了一盘来,仔细观察性状,还做了详细的记录。可贵的是,他把自己的好奇心一直保持着,好奇心成了他积极创造的原动力。激发出沈括给石油命名的灵感,来自于东汉年间一位叫班固的陕西人。班固在其专著《汉书》的《地理志》一章中,即有“高奴,有洧水,可燃”的记载。这简短的七个字,定格住了中国人最初发现和使用石油的瞬间,成为最早的关于石油的文献记录。
  在出任延鄜路经略安抚使时,好奇的沈括发现,延州(今陕西延安市)当地群众用一种叫“脂水”的褐色液体,作为烧饭、照明、取暖的材料。“水”怎么能燃烧呢?这是一种怎样奇怪的“水”,为什么会燃烧?为什么当地百姓还把这种“水”叫作“石漆”“石脂”呢?带着诸多疑问,沈括一头扎进古籍资料去找答案。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