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版
第05版:政法专刊
第06版:综合
第07版:专题
第08版:金融之窗
第09版:公益广告
第10版:广而告之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西秦视点
标题导航
|
隐去的火车头棉帽
母亲的针线笸箩
秦商史话
红船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商史话
■章学锋/著
清道光十八年(1838)山东和陕西两省的巡抚上奏的折子上说:“西北诸省陆路多而水路少,商民交易势不能尽用银桩;现钱至十千以上,即须马驮车载,自不若钱票有取携之便,无盘运之烦,甚便于民。”当时,陕南“汉中、兴安两府铺户较多,间有行用钱票者,亦因换钱较多,不变负载,付以票据,以凭取用,与现钱交易无异,尚无大弊”。除了私人钱庄,清咸丰三年(1853)在西安设立官钱铺,后改名为宝陕局。咸丰八年(1858),陕西巡抚上奏了一起官员以宝陕局名义监守自盗挪用公款的案件:“宝陕局委员、知县李应诏,未入流李洵监铸,匿报七万余串,亏短本钱五万余串,官钱铺委员郭延椿管理铺事,未入流王迎科挪移官项,伙开私铺,陕抚曾望颜奏请监守自盗例治罪。”随着钱庄弊端的大量出现,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底清廷撤销了官钱铺。这一决定,给商业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却促使一种以汇兑业务为主的新金融态——票号的应运而生。陕西的票号大多是山西商人票号的分号。道光三十年(1850),山西著名的日升昌票号就在西安设有分号;咸丰九年(1859),蔚丰厚票号也在西安开分号。其时,西安与全国各地票号间的资金汇兑业务频繁,西安与京都、天津、苏州、汉口、扬州等地的业务往来频繁。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自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相继破产,延续了2000多年的自然经济在外来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中开始孕育。在这样的背景下,陕西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萧条。扼住陕西商业咽喉的,有四条绳索:一、清政府摊派的战争赔款。咸丰十年(1860)《中英北京条约》签订后,陕西被分摊白银30万两;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签订后,陕西当年分摊白银60万两。长期的摊派和筹款,让陕西商人、农民苦不堪言。二、清政府搜刮民脂民膏镇压农民起义。同治元年(1862)五月太平军进入陕西时,关中东部爆发起义,波及关中、陕北各地。清政府调动陕西、湖北、河南等省军队围剿,战争持续12年,民众死亡约50万人。兵燹之后,全省人口减少了300万人,渭河两岸自宝鸡至潼关“八百里秦川”旷地数千顷,整个商业链条风雨飘摇。三、陕西接连出现干旱等天灾。在光绪年间,陕西30年内连遭两次大旱,商业经济备受摧残。光绪三年(1877),夏粮产量只是常年收成的一成,随后秋粮歉收、小麦无法入种。翌年,陕西有49个厅、州、县发生严重旱情,不少地方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光绪二十七年(1901),陕西持续大旱,大荔、米脂、横山等地每石粮食由白银五两涨至十五六两,哀鸿遍野。四、大量外来商品进入陕西市场。以棉布为例,大量的洋纱洋布不断进入陕西,本土棉农的土纺、土布等商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据光绪年间刘光贲《烟霞草堂文集》载:“陕西当同治时,岁销广布值银四百万两,今不及百万,洋布盛行,银泄于外也。”此外,以往种植“土花”“茧花”“布花”等亚洲棉的陕西,在光绪后期逐渐改换种上了以“洋花”为主的美洲棉。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失去了明朝“食盐开中”“茶马交易”那样扶持政策的秦商,也就失去了在盐业、茶业、皮革业等几大支柱性商业领域继续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从清末一直到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和国内官吏的腐败加剧,失去政策扶持的秦商纷纷回归本土,在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领域里经商,基本处于一种保命的状态。这一时期,秦商经营的领域主要体现在餐饮、中草药、挂面、绸缎、宫灯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商业领域。比如,依托秦巴山脉的中草药资源优势,很多秦商在医药领域大显身手。五味什字作为西安城的药材市场,元代叫“药市街”,因百姓嫌叫“药”不吉利,就改为五味什字。清末至民国初年,五味什字药材汇集,生意兴隆。据《碑林文史资料》记载,这里曾开设有藻露堂、复元成、树仁堂、万年堂、敬元堂、敬信堂等多家中药店。其中,最负盛名延续时间最长的,数五味什字东北口的藻露堂。藻露堂创建于明代晚期的天启二年(1622),比1669年的同仁堂还早了47年。藻露堂的药材选料地道、制作精细、疗效显著,赢得了患者的赞誉,成为西北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就连秦腔《白先生看病》中都唱道:“人丹宝丹无极丹,藻露堂的培坤丸。”除了西安的藻露堂,当时有名的药商药号还有阎辅炽在周至办的“广育堂”药店,姚竹琴在汉中开的“镒盛堂”药店,李乡亭在汉中的“公兴大”药铺,张秀珊的耀州“济明眼药膏”……从唐朝开始,西安城南三兆村附近的居民,就根据从曲江池畔皇家灯会上看到的宫灯样子,在家中仿照宫灯制作花灯并拿到街市去销售。清朝至民国时期,三兆成为一个以售卖药材、食盐、布匹及日用品为主的集市,秦岭山民前往西安东、南关多取道于此,东边鸣犊酒铺的商贩也涉浐河而来。远道而来的人不忘带回些三兆的特产,比如春节的花灯、夏天的西瓜、祭奠用的烧纸。
在清末民初秦商经营的传统产业中,最出名的要数服务于众多饮食男女的餐饮业了。如冯克昌创办的西安饭店、李芹溪的曲江春酒楼、小李的德懋恭水晶饼、樊炳仁的樊记腊汁肉店、何乐义的春发生葫芦头泡馍馆、孙广贤的老孙家羊肉泡馍馆、张文祥的同盛祥羊肉泡馍馆等都很有名。
(连载71)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