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版
第05版:政法专刊
第06版:综合
第07版:专题
第08版:金融之窗
第09版:公益广告
第10版:广而告之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西秦视点
标题导航
|
昂贵的蘑菇钱景没麻达
我这月务工挣了三千元
养黑猪增收入乡村游乐农家
晒着太阳挣票子
一技在身脱贫劲头足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我这月务工挣了三千元
本报记者孙海涛
“基础工资2100元,绩效工资958.75元,本月合计实发工资3058.75元。”11月初,在太白县海升现代莓类产业示范园中,咀头镇拐里村贫困户袁梅菊看着工资表很高兴,她说:“在咱这大山沟里,这笔钱足够两亩地一季的收入了!”
袁梅菊今年40岁,来到海升现代莓类产业示范园务工已经4年了。她家距示范园很近,在家门口务工,让她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她告诉记者,她和丈夫育有一双儿女,儿女上学花费不小,她又有眼疾,一家四口人原来基本是“土里刨食”,5亩菜地就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仅靠种植蔬菜,家里每年的收入不过万把块钱,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巴。4年前,在将土地流转给海升现代莓类产业示范园后,她被吸纳进园区务工,主要从事莓类采摘和一些简单的园艺工作,但收入却比种地好很多。如今,凭借自己的双手和丈夫在县城的打工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和袁梅菊一样,在我们园区务工的周边群众有600余人,这其中就包括300余名贫困群众,每月保底工资就能达到2000元。”海升现代莓类产业示范园副总经理张军伟告诉记者,这种家门口务工的模式,既带动了本地群众脱贫致富,也满足了产业园的用工需求,可谓实实在在的“双赢”。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