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健康养生•广告
第07版:广而告之
第08版:文学周刊
第09版:文学周刊
第10版:文学周刊•连载
第11版:文化
第12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爱在深秋(外一首)
想做新鲜的星辰(组诗)
传奇(外二首)
行走在旷野
邂逅
甘州行吟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甘州行吟
◎王丽梅
在中国地理版图上,甘肃像一支张开的臂膀,臂弯连着长安,手掌直抵新疆。从空中俯瞰,自西北向东南走向的祁连山脉,千山万岭绵延不绝。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有一处狭长地带,形如走廊,这就是黄河西岸著名的河西走廊。这条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河西走廊是佛教东传的要道,是丝路西去的咽喉,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大通道。那些带着时间的痕迹,浸润着诗人的情愫,在唐诗宋词里游弋的凉州、甘州、瓜州、敦煌、阳关、嘉峪关……一如散落的历史明珠,镶嵌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那些自汉代以来遗落于世的简牍、彩陶、壁画、岩画、古城遗址,在通往西域的古丝绸之路上熠熠生辉;历史上曾经奔走于这条丝绸之路上的张骞、班超、甘英、玄奘、鸠摩罗什、马可·波罗、成吉思汗、左宗棠、林则徐等等,那些千百年来萦绕在这条古道上的《凉州词》《八声甘州》《霓裳羽衣曲》……都让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充满传奇色彩!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古丝绸之路上有无尽的人文之美,更有巧夺天工的自然奇观。
熟悉张掖,缘于张骞。张骞是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的第一人,史学界有人称他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位外交家。杜甫在《秦州杂诗》中曾写道:“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寻源使”就是张骞。
有5000多年历史的张掖是历史上著名的河西四郡之一,自夏商到春秋,是羌、戎、狄等少数民族居住区,因其境内多有甘泉,北凉沮渠蒙逊建郡至西魏废帝三年改名为甘州。张掖得名与匈奴有关。汉武帝时代,匈奴人进犯中原,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甘州建郡,为甘州更名张掖,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以通西域”之意。此后汉朝开始在此大规模地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发展农业。《后汉书》记载:“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掖遂为丝绸之路的重镇。
张掖闻名于世、引人眼球的便是纵横祁连山北麓的丹霞地貌。十月的张掖,骄阳似火,紫外线把皮肤晒得灼热生疼。车窗外,那柔曼的祁连山脉变得奇异起来:鬼斧神工般地凸起或陷下,岩石参差不一,道路两边低矮的垂柳、笔直的白杨,扑面而来的是火辣辣干燥的热风。美丽的红色丹霞凸现在眼前,像是夏日里的凌霄花,嫣红色的山体延伸到了景区的界外。
张掖丹霞地貌的奇特造型和色彩多样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千姿百态的形状,令人应接不暇。孤峰峭岩,“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将祁连山脉装点得峻岭横生、色彩斑斓,裕固族人称之为“阿兰拉格达”(红色的山)。拾阶登高,在绵延起伏的丹霞山顶的观景台远眺,“高峰壁立老龙蟋,削出芙蓉作画看”。张掖丹霞,美在气势,壮在形态。阳光下,远远近近的山峦此起彼伏,如钱塘江的潮涌。面对着旷世奇美的丹霞山峰,“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从心间蹦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讲到张掖的丹霞地貌时曾说“奇险灵秀美如画!”
河西走廊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必经之地。司马迁称张骞对开通西域有“凿空之功”。张骞打开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互通往来,他是中国历史上开拓丝绸之路第一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家。自张骞以后,凡是去西域的使者都称自己是“博望侯”,他们以张骞的名字赢取西域各国的信任。历史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都是肩负使命。张掖是张骞出使西域途经河西走廊的必经之路。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对张骞出使西域作了详尽描述:“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登基,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公元前138年,张骞率百余人从陇西出发,经过匈奴时,被俘获,单于将他扣下来,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于是匈奴人‘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张骞持汉节不失。’”被扣押在匈奴期间,“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张骞坚毅果敢,待人宽厚讲信用,匈奴人都很喜欢他。这次出使西域,去时百余人,队伍声势浩大,而十三年后(公元前126年),历经磨难,这只庞大的队伍只有张骞和他的匈奴妻子,及他的随从甘父一同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虽未达成预期目的,但张骞却带回来很多西域各国风土人情的诸多信息,这引起了汉武帝极大的兴趣和重视。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了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萌生了与西域各国联合起来攻打匈奴,并与西域各国进行国际商贸交流的欲望。于是,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遂遣使四道并出西南夷,寻找通往大夏的道路。
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张骞跟随大将军卫青一起讨伐匈奴。张骞凭着他在匈奴生活多年的经验,成功地为汉军找到了水草和给养,使汉朝军队有效保存了战斗力。回到长安后,汉武帝大大奖励张骞,封他为博望侯。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以卫尉的身份和李广一道出右北平讨伐匈奴。结果李广的军队被匈奴包围,损失惨重,而张骞则因为没能按期到达,按照汉朝律例理应被杀头。因张骞花钱赎罪,保全性命被降为一介布衣。同年,汉朝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西部的几万人,一直将匈奴人追击到祁连山。次年,匈奴浑邪王率部投降汉朝,从此,河西往西沿着昆仑山一直到盐泽(罗布泊)再也没有匈奴的军队出现。由秦到汉朝的四百多年,有匈奴侵犯的历史也达数百年。至此,河西走廊一带已经完全在汉朝政府的管辖之下。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几万只牛羊,带着价值几千亿的金银布帛,还派了很多手持旌节的副使准备着在半道上随时可以派遣他们去西域各个国家。有了朝廷雄厚的物质支持和保障,张骞到了乌孙国,希望乌孙返回敦煌,与汉朝共击匈奴。乌孙虽贪恋汉朝的财物,但又慑于匈奴人严厉的威胁,没有答应张骞让他们东迁的要求。于是,张骞又派了副使们分别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于阗及附近的国家。这期间历经数年,而后,乌孙国又派向导和翻译送张骞回汉朝。有了初步的商业交往,作为回应,大夏、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地经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进行访问和贸易交往,至此,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辟成功。回到长安后,张骞被封为大行,爵位视同于九卿。次年(公元前114年),张骞去世。
丝绸之路的开通,在军事上,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有力打击了匈奴的进犯;在文化上,增进了与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在经济上,加深了与西域各国的商贸往来。张骞为汉朝带回来了西域的各种动物,带来了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胡麻、棉花、葱、蒜、西瓜、胡萝卜等植物,对促进汉朝的种植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了解亚洲和西方国家的皇帝,也是最早接受亚洲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统治者,对促进汉朝与亚洲、西方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宗教和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千多年以后,高鼻梁蓝眼睛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由欧洲大陆越过帕米尔高原来到河西走廊。他从新疆的叶尔羌、和田、且末,经过河西走廊,来到甘肃的敦煌、张掖之后,又由敦煌向北奔向蒙古的都城,之后又神秘地回到了甘州,甘州在马可·波罗的心里竟有着如此大的魔力。
《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在张骞之后陆续出使西域的汉朝使臣们,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免不了见财起意,“侵盗币物,及使失指”“其使皆贫人子,私县官賫物,欲贱市以私其利”。同为使臣,肩负着国家使命,后来者竟然有人贪污盗窃,不能完成使命;甚至出身贫苦人家的子弟,将带出去用于贸易的一部分国家财物据为己有,在国外贱价卖出牟利……历史证明,张骞是汉武帝最忠实的寻源使,他是汉武帝最称职的博望侯,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到达中亚细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使节,被匈奴扣押十多年却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没有丢失,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执著信念的坚守者。
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正是有了张骞的凿空之功,才有了千百年来丝绸之路上连绵不绝的欧亚东西方文化和经济贸易交流,才有了今天仍然回响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霓裳羽衣曲》和荡气回肠的《八声甘州》……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