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喜 笔名秦人,陕西省煤化作家协会副主席,省“百人计划”入选作家,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发表文学作品300多篇,作品被选入十多个选集,出版个人作品集《秦人文集》4部。 陕西人吃饭,吃得再饱,只要没吃面,总觉得没吃饱,哪怕只吃上一小碗面,就觉得这顿饭吃好了。
面食,是陕西关中人的家常便饭,三天不吃就会想,吃上三年也不会嫌,这就是关中人的饮食习惯。
这几年,我陆陆续续去小李旗花面店吃了十几次饭,三个月前才知道老板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小李大名李晓武,当年的小李如今也四十五六的人了,发福了很多,可以叫老李了。可一笑起来,说话的声音就马上回到了当年同学之间玩耍笑闹之时。他如今已是当地旗花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是中华厨艺公益形象大使。
旗花面是本地的一个名小吃,过去娶媳妇、待女婿才吃的一种饭食,当年因为粮食紧张,因此才显得稀缺。现在旗花面已经成为武功、杨凌一带的招牌小吃,到了武功、杨凌,所谓“不吃旗花面,枉来武功县”,说的就是这个面。由于杨凌是从武功分出去的,因此,武功、杨凌是不分家的。
旗花面又称“七花面”“奇花面”,因所用鸡蛋花、葱花、海带片切得像旗子一样的菱形或三角形,故而得名“旗花面”。相传明朝中期,孝宗皇帝因其最宠爱的妃子妙春患病,不思茶饭,便昭告天下名厨为爱妃烹调饭食,众名厨使出浑身解数,娘娘依旧眉头紧锁,无丝毫食欲。武功一带有个名叫张未的年轻人,赶集为母亲买了半斤腊肉,顺手将皇榜揭下包裹腊肉,结果被差人带到宫里,面对众多御厨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张未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苦思冥想一夜,他想到母亲最爱吃他做的面条,娘娘在深宫之内,大鱼大肉已经吃腻,海参鱿鱼更是吃烦了,但却没有尝过民间的饭食,何不冒死做一碗母亲爱吃的面食,或许可以躲过此劫。
第二天,他忐忑不安地为娘娘做了一碗味香、醋酸、汤煎、面软的面条,谁料娘娘被碗中的色彩所吸引,胃口大开,吃后更是赞叹不已,皇帝大喜,亲口品尝,边吃边赞。在吃的时候,皇帝看到碗里的臊子菜和菜油黄白绿,色彩分明,挑起面条形如小旗,放进碗内状似花朵,明孝宗特将此面命名为“旗花面”,作为宫廷御膳保留下来。
明代,武功人康海是弘治年间钦点的头名状元,官居翰林院修撰,明“前七子”之一,喜食面食,他让自己的厨师向御膳房的厨师学会了旗花面的做法。因宦官刘瑾一案牵连,被罢官后,他带着厨师回到故里,为招待亲友乡里,在武功县城内做了一顿“旗花面”,众人争相品尝,赞不绝口,此面因此在武功一带代代相传,成为当地的一道名小吃。旗花面以“汪(油汪汪)、煎(汤要热)、清(汤要清)、稀(汤多面少)、细(面条细)、软(苗条软而筋)、工(造型好看)”著称。一般使用喇叭口状的细瓷碗(即碗口大、碗底小)来盛面。旗花面纯属武功特产,风味独特,是中国面食一绝。五百多年来,旗花面一直在武功流传至今。
旗花面最大的特点在于味道纯正,其味中正醇和,酸香悦口。旗花面的面没有多少,菜也只有少量葱花、鸡蛋饼、海带丝和鸡丝肉,吃面自然是以吃面为主,但旗花面是汤多面少,吃旗花面其实是吃汤、吃味,其汤味偏酸,喝了能开胃健脾。汤越煎越好,油越汪越香,面越细越入味,连吃十几二十碗,吃得满头是汗、肠暖肚满,那才叫舒畅。
我在小李旗花面庄吃了几年的饭了,一直不知道它是我同学开的店,一是我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多年了,其中有十多年在北京,和当地的同学联系较少,二是我在武功绿野中学只上了一年学,从高二就转到县城普集高中去上学了,和绿野中学的同学联系自然少了一些。
知道了小李的创业史后,我觉得他很坚强,在当初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开了个小门面的夫妻店,生意也时好时坏,但他坚持做餐饮行业,到现在把企业逐步做大了,还当上了杨凌美食文化研究会的会长,继续研究、传承和发扬地方传统美食。
武功、杨凌是炎黄肇始、后稷教稼、苏武爱国、康海戏志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光在武功、杨凌一带就有多达几十种面食,诸如旗花面、辣子面、蘸水面、扯面、biangbiang面、油泼面、破刀面等,滋养着关中腹地这一块土地上的人们,那么,继承和发扬传统美食的重任就落在了关中面食文化传承人的身上,希望他们能把我们的关中美食文化带到全国、全世界去,给更多的人带去美食和美味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