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题
第05版:社会新闻
第06版:阳光天地•连载
第07版:特稿•广告
第08版:文化周刊
第09版:文化周刊
第10版:文化周刊
第11版:文化周刊
第12版:专版
标题导航
|
曾红火一时的通信工具
发电报一字三分钱,发啥要想好
BP机腰上别个它,走路都带劲!
大哥大样子像砖头,人人却爱它!
固定电话谁家有座机,生活不一般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大哥大样子像砖头,人人却爱它!
本报记者巨侃
“大哥大”是改革开放初期手提电话的俗称,也叫“砖头手机”,但给人的印象是只流行于手提电话初面世那几年,等到大部分人手里都有一部而且是最新款时,就改称手机了。
人们从封闭走向开放,仅仅只有激情和想法肯定是不够的,还得借助工具。1987年“大哥大”进入中国,它无疑成了加速人们信息沟通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对于不久前还向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人们来说,它所带来的震撼是必然的。这不仅因为它的昂贵,也因为它所展示的高科技的神奇。这种重量级的移动电话,厚实笨重,状如黑色砖头,质量都在一斤以上。最开始,通话质量不够清晰稳定,常常要喊。它的一块大电池充电后,只能维持30分钟通话。虽然如此,“大哥大”还是非常紧俏,有钱难求,不仅让一般人望而却步,就连“成功人士”买得起的也不多。
“那年头,人们对私家车没什么概念,也很少心生羡慕。那时你开一辆车出门,别人也以为是单位车,远远不如‘大哥大’那么耀眼。手拿一部‘大哥大’,在那个年代,就是先富起来的标志。”宝鸡市民向永平回忆说。
性格外向的人,会整天手拿“大哥大”,吃饭喝茶谈判,往桌上一放,就像押上了一个富贵的筹码和权杖,自信心暴涨,生意谈判也因此变得轻松。性格收敛的人,会将“大哥大”藏在擦得铮亮的老板包中,老板包夹在腋下;适当时拿出来,拉出长长的天线,花上一元一分钟的话费,在人群里喊上一句:“喂,喂!听不清,你再说一遍。”便引来无数惊羡的目光。很多人因为有了“大哥大”,迅速打开了自己的社交圈。
一时间,梳大背头、抹发胶、手持“大哥大”,成了不少人理想中的富人形象。当年人们不会料想到,在二三十年后的今天,就连街边拾荒者手里都会有一个小巧玲珑的手机。虽然粗笨的“大哥大”和它的长天线已定格在了历史的长卷中,但那些妙趣横生的场景,仍值得人们反复品味。因为横空出世的“大哥大”,曾经把中国人的通信方式引向一个新境界。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