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老屋
李莎莎
  老屋其实不老,她才经历了四十多个春秋,比爷爷还小三十岁。但随着新事物的涌现,老屋在白砖红瓦的小洋楼中显得老态龙钟,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家乡的变迁。
  听爷爷说,他年轻时住的房子都是在土崖上搭的简易庵子,下雨漏水了就在屋顶撒几片瓦,一边住人,另一边就是牛棚。直到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老屋在街坊邻里的帮助下盖好,他的生活才开始有了改变。那是一座当时我们村里新建的为数不多的新式土木房,房子盖好那天,村里的人都来祝贺。一时间,老屋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几乎每个路过的人都要驻足观望,赞叹一番。看着崭新的房屋,听着人们的连连赞叹,爷爷奶奶喜上眉梢。因为这座房子里的每一根木头,无论是梁、柱、板,还是屋顶的瓦片,都是爷爷奶奶一个一个精挑细选、亲自搬回家的,每一面墙都融进了爷爷奶奶的汗水,每一片瓦都写满了爷爷奶奶大半辈子的辛劳,也融进了全村人浓浓的乡情。可是在从一落地就生活在老屋的我看来,老屋并不好看,三间土房,铺着蓝瓦,两个木质窗户,每个窗户上有两页木质窗扇,两扇木门,门框上镶嵌着“耕读传家”四个大字,极其普通。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那却是许多农村人梦寐以求的房子,以至于后来,哪家要盖房子都要来拜访一下爷爷,再一次像游览名胜古迹一样看看老屋的布局,细心的人家还会找人大致画一张图纸。于是,老屋成了小村盖新房的人模仿的范本。
  随着年复一年的鞭炮声响,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几年间,全村几乎都盖起了像老屋一样的土房,老屋在小村成了最平凡不过的“事物”。村里人都忙着去修路,再也没有人为她的气质非凡而连声赞叹、驻足许久了。后来的某一天,拖拉机“轰隆隆”地开进了小村,接着,机动三轮车也来了,它们满载着一车厢一车厢的红砖、蓝瓦、沙子、水泥……小村又热闹起来,半年后,一座崭新的砖瓦房便出现在了小村的中心,那是新建的村委会院子,红砖蓝瓦,成了小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于是,村里人只要闲下来,不管有事没事都往村委会跑。妇女们三三两两地坐在那里边唠家常边做针线活,中年男子则围成一堆玩扑克,老年人拿着小板凳去那里下象棋,就连小孩子也喜欢去那里凑热闹,打沙包、跳皮筋,玩得不亦乐乎。在夕阳的余晖中,村里男女老少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而老屋却“门前冷落鞍马稀”。
  伴着“轰隆隆”的推土机声,土房被夷为平地,一座座砖瓦房拔地而起。村里的人们日子越过越红火,彩电取代了黑白电视机,有的人甚至拆掉砖瓦房盖起了小洋楼。老屋在新兴的小洋楼面前显得破旧不堪。黄土墙上大大的裂缝不断增多,窗户上的挡风塑料换了一次又一次,木质的窗扇在冬天的寒夜里总是咯吱咯吱作响,似乎在与寒风做最后的较量,门框上那几个大字也黯然失色,没有了往日的光彩,老屋着实变成了老屋。
  过了几年,爷爷也盖起了小洋楼,可他却让叔叔住了进去,自己还是守着那破旧的老屋,不离不弃。村里仅剩的几座土房外墙都被刷成了白色,老屋也无一例外地穿上了白衣裳。后来,爷爷病了,腿脚不灵便了,走路歪歪斜斜。村上的许多人都来探望,爷爷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也来了。我看到他们脸上挂满了笑容,那是一种久违的笑,是一种熟悉的笑。
  岁月催人老,爷爷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爸爸和叔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今年终于决定把老屋拆了重建,让老人也享享清福。依旧是一个夏天,一座二层小洋楼取代了老屋,铝合金窗户、不锈钢大门、青砖地板、水泥地面的小院,看起来落落大方。爷爷奶奶气定神闲,和村里的老爷爷、老奶奶们坐在院子里的核桃树下谈论着新房子,仿佛又回到了四十年前那些谈笑风生的日子。
  四十多年过去了,小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人与人之间那浓浓的乡情却始终在延续。那承载着爷爷年轻时汗水与荣耀的老屋,那诉说着我们全家人故事与回忆的老屋,那装满我儿时童真与欢笑的老屋,那见证了小村变迁的老屋,在经历了四十多年风雨后的今天,依旧是我们心中最深的乡愁。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