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灶台
汪鸿
  民以食为天,一顿不吃就饿得慌。但多年前,农村生活艰苦,除过粮食匮乏、蔬菜稀缺外,即使吃一口热饭、喝一口热水,也得在灶台上忙活半天;虽然肚子饿得发慌、喉咙渴得冒烟,也只能干等着。
  记得三十多年前,我家的灶台是所谓的“吸灶”,也就是回风灶。这种灶用土坯砌成,灶台的面用细小的料姜石涂过,不渗水,好打理。灶火门小,只有拳头大,呈圆形,烧火烟少干净,也不用风箱,省人力。当然,这种灶也有缺点,火力不强,若想用大火,则需要烧“硬柴”。
  为保证一家人的一日两餐,那时候,母亲最操心的事就是每到下雨前,把干柴火扎成小捆放在灶下或柴房里。夏秋时节雨多,如果一连几天阴雨,准备的柴火不够烧,母亲可就发愁了。一旦干柴烧完,那就意味着吃饭成了大问题。那半湿不干的柴,点也点不着,一把柴塞进灶膛,只冒烟,不见火。母亲趴在灶火门前,用嘴或纸卷的吹气筒一口接一口地吹,满屋子便青烟弥漫。当灶膛内蓦地升起一丝火苗时,灶火门内会马上蹿出一股浓烟,呛得母亲咳嗽不断,熏得直流眼泪。
  1990年前后,我家的经济状况略有好转,盖起了三间半砖木结构的厦房。灶台也随之用砖砌成,水泥罩面,安装了铸铁的灶门。灶台左右各有一个放置风箱和鼓风机的位置,做饭时可拉风箱,也可使用鼓风机。灶膛里可烧柴,也可烧煤。母亲烧柴的时候居多,只有在雨雪天才烧煤。母亲不喜欢用风箱,每到烧煤的时候,便插上鼓风机。灶房里鼓风机的呼呼声、火苗的哧哧声、母亲擀面的声音融合在一起,一家人的幸福滋味便飘出了小院,氤氲在寂静的山村……
  1998年,母亲到二姨家的女儿(即我的二姐)家贺喜。二姐嫁到了离县城很近的柳林,二姐夫常年在外打工,还承包了一点小工程,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母亲回来后,不停地赞叹:你二姐可算有福了,别的不说,灶房里竟然没有灶台。据母亲讲,二姐家做饭的时候,只需走进灶房,把开关一扭,“砰”的一声就蹿出了火苗,那火不是红色,好像有点发蓝,一点儿烟也没有,一会儿工夫,一锅水就烧开了。母亲说完,满脸净是羡慕之色。对于一辈子为一家老小做饭的母亲而言,那不烧柴、不冒烟,还非常干净的灶台,就是母亲心中的梦想。
  我后来才知道,母亲说的是煤气灶。那时在农村,煤气灶可算是一种奢侈品,一套煤气灶,包括灶柜、灶头、气罐大约是400元,一罐气要花费50多元,省着用只能用20多天。天天“烧钱”,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家根本享用不起。我无力满足母亲的愿望,母亲也只好继续着“烟熏火燎”的生活。
  我家这种水泥面的灶台一直使用到2012年。那年,我家和村里大多数人家一样,也盖起了三间大房、两间偏房,面积有140平方米。房子一砖到底,上下圈梁,塑钢门窗,白亮的瓷砖贴面,客厅、卧室、灶房、仓库,一应俱全。原先的水泥灶台自然被淘汰了,在新灶房里又砌新灶台,样子和原先的差不多,略有升级;最大的不同是灶台的台面用白瓷砖铺成,很干净。大约15平方米的灶房里,白墙、白灶,再加上电磁炉、电饭锅等,我家的灶房也步入了现代化。那时母亲年事已高,偶尔做一次饭,总是感叹做饭太容易了,自己要多活几年,舒舒服服过几年这样的好日子。
  今年一开春,村里的人传言,天然气要进村入户了。我听到这个消息真的不敢相信,难道农民也要和城里人一样?但又一想,多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不是一件件都变成了现实嘛。路,已经由土路、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柏油路;水,从泉水到井水,现在已经用上了自来水,龙头一开,清澈的水便“哗哗”地直接流进锅里;还有,就连那网线也通到了寻常百姓家,村里的精明人也做起了电商,把村里的核桃、红薯、苹果、土鸡蛋远销北京、广州。现在,天然气入户恐怕也不是天方夜谭。
  果然,今秋,一条长长的天然气管道接到了家门口,接进了灶房。原先母亲一直使用的灶台闲置在角落里,倒成了多余的东西。终于有一天,妻子不无遗憾又掩饰不住兴奋地和我商量说:灶台如今也不用了,又占地方,还是拆了吧。虽然,那贴着瓷砖白亮的灶台承载着太多的回忆,但用处确实也不大,我终于同意拆除。
  现在,我家宽敞明亮的灶房里终于装上了天然气灶和抽油烟机。每每出门回来,走进灶房,扭动开关,蓝色的火苗便腾腾燃起,不一会儿,锅里的水就烧开了,听着妻子有节奏的切菜声、擀面声,幸福感油然而生。看着这美好的一切,让我又想起了去年去世的母亲,可惜,母亲没有享用上她一直向往的天然气灶台,但我仿佛看到,母亲就站在我的面前,她开心地笑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