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嗒嘀嗒、嗒嘀嗒,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这段欢快的喇叭声和脆亮的童声,从1956年9月开始,成为延绵半个世纪的声音记忆,尤其是“70后”“80后”对其印象深刻。
《小喇叭》是新中国第一个学龄前儿童广播节目,1956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今年39岁的市民杨芳军回忆,《小喇叭》伴随了他整个童年。上小学时,每天下午5点,广播响起,院子里还在拉家常的婶子、阿姨都回家做饭去了。这时,孩子们也放学回家了,杨芳军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随便找个地方坐着趴着,听院子里的广播。杨芳军说:“从广播里我知道了孙敬修爷爷,每当到了讲故事时间,他慈祥而风趣的声音就通过电波传出来。通过他的声音,我们知道了孙悟空、神笔马良、周扒皮等有趣的故事人物。”
杨芳军记得,有一次他正在洗澡,突然广播中传出了“嗒嘀嗒、嗒嘀嗒”的“小喇叭”序曲,还没洗完的他从澡盆子里跳了出来,来不及穿好衣服,就跑出来坐在收音机旁开始听节目。母亲从厨房里出来看到这一幕,拿着笤帚追着他打,杨芳军宁愿挨打也不愿意关掉收音机。
有一段时间,《小喇叭》每天早、中、晚要播出三次,每次20分钟,这成了杨芳军他们的作息时间表。每天听到《小喇叭》开始的“嘀嗒”声,不论前一秒玩得多起劲,小伙伴们都会突然安静下来,聚精会神地收听广播,直到广播里传来“小喇叭广播完了,小朋友再见”,小伙伴们才意犹未尽地散开。
杨芳军说,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家里有了电视,他才在电视上见到孙敬修爷爷,老人戴着黑框眼镜,额头很高,脸上布满皱纹,穿一身灰色中山装,和蔼可亲,和他想象中的孙敬修爷爷差不多。对于很多人来说,《小喇叭》就像老照片一样定格在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成为一段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