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西秦视点
第06版:健康养生
第07版:专题
第08版:文学周刊
第09版:文学周刊
第10版:文学周刊
第11版:文化
第12版:交警之窗•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家乡的变化
三次盖房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三次盖房
魏东宏
上世纪70年代,在我刚刚记事的时候,母亲是在茅草搭建的房舍中给我做饭的,虽说不上残垣断壁,但现在想来实在是穷困。后来,家里有了三间大瓦房,我和弟弟、妹妹在父母的无限关怀下茁壮成长。
父亲是铁路职工,会打煤饼,在我家的房檐台上用铁皮桶子做了一个专烧煤饼的煤炉子。晚上睡觉前,父亲用土、煤、水和好的软煤饼摊裹在炉子上方,然后用一根带尖的铁棍在摊盖得严严实实的煤炉子上方中间扎一个眼,以便煤火通风给氧,不至于晚上灭火。第二天一大早,在煤眼周围顺着扎下去,将煤饼扎烂,然后再加进新的煤饼,为一家人烧水做饭。虽然简陋如此,但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令街坊邻居羡慕。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和弟弟先后考上了中专学校,父母再也不为我和弟弟的吃和穿发愁,家里的日子也一天天殷实起来。经父母商定和努力,我家又在原先的三间大瓦房对面盖起了三间新的大瓦房。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架大梁的那天,全队的人几乎都来了,支起大锅,做好香气四溢、浓香扑鼻的臊子面,外加几个凉菜,供来人享用,贺喜的鞭炮声好不热闹。后来,我结婚办喜事的时候,就是在这三间大瓦房里进行的。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村打破原有的村子格局,统一规划,按新农村标准划庄基、扩街道、建新房。我家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拆掉了原来的大瓦房,在新庄基新街道盖起了二层小楼房,房子又多,结构又好,有卧室有客厅有灶房,再也不受老鼠的侵扰,真正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和弟弟、妹妹,一人一间大房子,既宽敞又明亮。先后参加工作在外的我、弟弟、妹妹三人,每逢节假日就回到农村老家,和父母团聚,陪父母拉家常,一家人有说不尽的喜悦。
2013年,我和弟弟都有了自己的家和孩子,一家人在一个屋子里有些拥挤。经与父母合计,我家又在村子里新盖了一座房子。新盖的房子塑钢窗户,还带有纱窗,门是成品门,商家还直接上门安装好,进出屋的大门是纯钢板定制的,比原先老屋的大门更高更大,我和弟弟的私家车可以直接开进院子,房子正面全部瓷砖贴面,十分明亮干净。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