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政法专刊
第06版:西秦视点
第07版:特稿
第08版:金融之窗
第09版:专题•广告
第10版:综合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家居专刊
标题导航
|
回娘家的路
种地情结
我家的电视机
追逐梦想砥砺前行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我家的电视机
蔡永超
我是一名80后,生在改革开放的岁月,近四十年的风雨相伴,让我与改革共成长,亲眼见证了农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农村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人沉浸在“包产到户”所带来的喜悦中。然而,那时乡村物质相对匮乏,农民仅能基本吃饱肚子。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仅仅就是收听村头大槐树上的“大喇叭”,条件好的家庭买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听新闻、戏曲、评书等。
记得1985年,村里有个在外地工作的乡党,从宝鸡百货公司买回全村第一台日立牌12英寸黑白电视机。那一天,村里的男女老少像过节一样,都赶去看热闹,把农家小院围得水泄不通。有的帮着架天线,有的忙着摆桌凳,都急着先睹为快,尤其是我们一帮娃伙,看上了电视就稀罕得不行,都忘记了回家吃饭。从这以后,只要农闲时或下雨天,买电视机的乡党家里就挤满了看电视的村里人,其场面不亚于过庙会。
经受不住电视机的“诱惑”,在我和姐姐的央求下,父亲于1987年买回一台海燕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百余人的村庄只有两台电视机,自然就有一部分人又跑到我家来看电视。我的好多小伙伴几乎成了常客,放学后书包一扔就奔过来,晚饭时其父母拽都拽不回去。那些年,因电视机的缘故,让我认识了许多伙伴。当然,我们姊妹仨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天到晚都喊着要看电视,《西游记》《红楼梦》《霍元甲》《济公》等电视剧是我们共同的最爱,我们姊妹仨常常为看哪个台而争执,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渐渐地,村里的黑白电视机越来越多,家用电器也在不断升级换代。1990年,父亲听说有了彩色电视机,就用积攒了几年的钱,外加卖了几袋粮食,兴冲冲去县城百货大楼买了一台黄河牌19英寸的彩电,那也是全村第一台彩电。到了每周三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栏目播出时,家里总是挤满了观众,一位老者叼着烟锅说:“还是彩电看戏过瘾,嫽扎咧!”
后来,没过几年,黑白电视机就越来越少了,彩电的荧屏也越来越大。1998年,父亲嫌19英寸电视机画面小,又买了一台24英寸的康佳牌平面电视。这时候,富裕了的村里人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串门看电视已经成了往事,大家坐在自家炕头就可以享受视觉盛宴,其乐融融。
2005年,我家盖起新楼房,姐姐说康佳电视机“屁股大”,占了半个桌子,影响客厅布局和美观。家人一番合计后就换了一台29英寸的海信牌超薄液晶电视机。2009年我结婚时,新房又添置了一台32英寸的“智能云”电视机,并且装上了宽带。父母亲见了都说好,说电视机越造越轻巧,显示出的人比真人还真。
40年沧桑巨变,电视机从无到有,从小荧屏到大屏幕,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农村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农村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不少家庭都有了小轿车、农用车,用上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家用电器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农村人家电视机的更新换代,折射出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和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了农村群众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