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西秦视点
第06版:教育周刊
第07版:体育周刊
第08版:特稿
第09版:健康养生
第10版:综合
第11版:连载•广告
第12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秦商史话
红船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商史话
■章学锋/著
当年商鞅变法,采取了“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的抑商措施。这项措施,几乎延续了2000多年。明朝时,针对商人出台了一种商籍管理制度,规定凡取得商籍的商人的子孙后代,可以在临时户籍所在地参加科举考试。朝廷面向商人子孙开科取士,所以很多商人将这个虽然是临时性的商籍看得比赚钱更重要。生意今天不做明天能做,钱今天不赚明天能赚,可子孙后代的命运一旦被耽搁,那可是永远也无法挽回的呀。因为,山陕商人的势力比较大,大明皇帝就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特别恩准西商子弟不仅可以在扬州就近上学,还每年给了七个可以在扬州参加科举的指标。据《两淮盐法志》记载:“秦晋盐商子弟从明正统戊辰科到崇祯癸未科得中进士的有三十七人;从永乐甲午科至崇祯丙子科得中举人者有八十余人。”还有数据显示,明朝扬州城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得以金榜题名的秦商后人中,有29人中了进士,有174人考中举人和贡士。
扬州城内,林林总总的各地商帮多达十几个,只有西商拿到了商籍。这意味着,在诸多商帮中,只有西商的后代可以在扬州参加科举考试。这下,徽商不干了。为什么要比西商低一等呢?不给商籍,那子弟岂不是连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可能都没有了吗?气不打一处来的徽商联合起来,在崇祯五年(1632)时给皇帝上书提意见,恳请朝廷赋予每个盐商的子弟都能有就近上学的权利。没想到,皇帝很快就批复下来:同意。这下好了,不管哪个商帮的子弟都可以在扬州读书了。可新问题接着又来了,子弟可以在扬州读书了,但每年特许在扬州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没有变,还是七个。这不是要把本来属于西商子弟的蛋糕,硬生生地拿去剁一大块吗?
这回,西商不干了。他们联合起来抗议,巧的是扬州知府是山西人,这知府当然胳膊肘朝里拐,不遗余力地给乡党帮忙,“力主其政,此事遂初始”。第一回合,西商获胜。11年后的崇祯十六年(1643),徽商再提老话题,“西人复大喧哗,争讼不已”,但最终也没有个结果,只好不了了之。一直到了清康熙年间,念念不忘的徽商终于迎来了翻牌的机会:朝廷这回是一碗水端平,特许扬州追加七个名额,让徽商每年也能有七个子弟在扬州参加科举。
至此,这场闹了近300年的商籍之争,才终于有了结果。商籍之争,对推动秦商成为一代儒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被誉为“秦腔鼻祖”的康海,就是一个扬州盐商的后人。康海28岁时考中明朝状元,成为明代前七子之一,后因拯救文友李梦阳而被牵扯到宦官刘瑾案。丢官后的康海看开人生,到扬州跟家族亲戚干起了盐商,实现了从状元到盐商的命运大逆转。晚年的康海,回到关中武功故里,依靠从事盐业获取的巨大收益,组建康家班社,终创“康王腔”,成为秦腔的鼻祖。
不久,战争来了。
1645年5月,清将多尔衮率军南下围攻扬州城,明将史可法坚守城池达半月。城池被攻破后,史可法被俘就义,扬州城大难临头,所有商帮无一幸免,曾经繁华的商业重镇,顿成人间地狱。
西商和徽商的拉锯式对抗,就这样在战争的血与火面前,暂时画上了休止符。
清廷形势大定后,新帝国再启经济民生的按钮,扬州城再次因两淮盐业的复兴而兴盛。秦商、晋商和徽商间的商业格局,在经过约200年的对抗后,形成了“徽进、陕退、晋转”的局面。起于泾渭之滨,兴盛于广陵故地的秦商,人虽然离开了扬州城,但他们苦心经营数百年的房舍、会馆、商铺、码头、票号、镖局等不动产,连同他们那些扣人心弦的创业故事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都留在了扬州。这些宝贵的文化遗迹,都成为今天扬州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从扬州撤出的秦商,并没有消沉,他们头戴皮瓜帽,身披钱褡子,大踏步加入到“秦人填四川”的移民潮中,去书写新的商业传奇和财富神话了。
第六节儒商入川
在陕西、山西等地民间大规模走西口的同时,明清500多年间还发生了两次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第一次发生在明朝初年,在四川建立的“大夏”政权被明军所灭后,两湖居民大量入川。第二次则在明朝末年,张献忠占据四川后,大肆屠杀川民,当时的川民“孑遗者百无一二”。清康熙十年(1671),朝廷准许“入蜀屯垦”,大量湖广居民进入四川。这次移民运动历时约105年,被称为第二次“湖广填四川”。此外,清朝初年还出现了“秦人填四川”的移民潮,加之当时很多陕西商人撤掉了在扬州的资本,改道进入四川去谋求更大的商业发展。于是,下四川的陕西商人成为一道川流不息的独特风景。
陕西与四川相隔一座秦岭,两地自古商业交流活动频繁。秦岭不仅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也是陕西和四川两地一道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连载50)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