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本期发布:
蒹葭 好一条波光潋滟的秋水!
本报记者陈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秦襄公时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七百多年,而这首流行在当时的诗,在当下依旧让人动心。那是一个怎样的早晨?清新而且清冷,伊人仿佛在汤汤渭水的对岸,模糊得让人向往而又遗憾。
  在先秦时期,渭水的地位仅次于黄河。在上古的传说中,有个“夸父逐日”的故事,夸父追太阳追得渴了,喝干了黄河,又喝干了渭河,在去北方大泽的路上渴死了。那会儿河流的大小可不按流量长度啥的测算,而是按流域内人口数量来确定大小的。哪条河养育的人多,哪条河就是大河。
  渭河从宝鸡的西部山区破开巨岩冲进秦川,万马奔腾般的步伐一下子松了下来,舒缓而又缱绻地徜徉在关中沃野。这样的气度,才产生了《诗经》里许多美得让今人向往的诗篇。在以农土为本的西府,真正的美来自膏腴的土地。从先周时期的粟到不知何时传入秦地的小麦,在西府人的眼里,这是与生活和生命直接相关的,能够让五谷丰登的,除了至高无上的太阳,就是最值得尊敬的渭河了。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从市区出陈仓,过岐山眉县,顺着扶风东去的渭河,曾经发生过无数美丽的爱情故事,这是生生不息的美好。
  在后来的很多岁月里,养育了关陇数代先民的渭河几乎耗尽养分,变得浑浊不清,泾渭分明的故事留下了千古遗憾。
  这个遗憾现在终于烟消云散。
  又是一个金秋,渭水却换了模样,不对,准确地说应该是恢复了以前的模样。从市区西端开始,百里画廊、百鸟翔集、秋水长天、云影波光,重现了几千年前的蒹葭苍苍。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